硬里子游本昌把龙套演成经典 一生热爱,演绎传奇

快报 2024-04-18 12:14 阅读:18

游本昌,这位90岁的老艺术家,因在热播剧《繁花》中饰演的“爷叔”一角,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剧中一个镜头尤为深入人心:爷叔面对西装革履的阿宝,表情从错愕过渡到震惊,最终变为欣慰。仅凭一个眼神,游本昌便精准地刻画出爷叔的人物特质,同时也勾画出自己丰富的艺术生涯。

硬里子游本昌把龙套演成经典

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游本昌坦言:“表演专业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与人生轨迹。”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青年演员,曾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以哑剧小品《淋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年过五十时,他在电视剧《济公》中塑造的经典“济公”形象,成为80后、90后的集体童年记忆。即便已至70高龄,他仍变卖房产制作并主演话剧《最后之胜利》。如今90岁高龄,他对表演艺术的热情与钻研精神依旧不减。

表演的魅力与生命力源自何处?演员如何坚守艺术初心、保持创作热情?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游老家中进行采访。

游老家中悬挂着一幅题有“以文艺化导人心”的书法作品,这句话被他奉为座右铭,他认为演员应当通过表演赋予角色以力量。这种认识源于他不断的学习与舞台实践积累。

游本昌生于1933年,1952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今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接受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严格训练。1956年,中央实验话剧院招贤纳士,因在毕业大戏《一路平安》中的出色表现,游本昌被选中,成为该剧院首批演员。

对于每个演员来说,出演主角无疑是梦想。然而在北京人才济济的演艺圈,游本昌并未迅速崭露头角,反而从中领悟到了作为职业演员的“第一课”——自知之明。他将自己定位为“硬里子”演员,致力于将配角演绎得熠熠生辉。

他倾力于角色塑造,哪怕只是无台词的龙套角色。在话剧《大雷雨》中,游本昌饰演一位老农奴,为准确诠释角色,他阅读了19本书,深入理解人物的生活细节、心理状态,最终呈现的表演被评论为“经典的龙套”。

即使在80多岁高龄饰演爷叔,游本昌仍与年轻演员一样熬夜背台词,为每场戏准备四五套表演方案,反复排练,这份敬业精神令女儿游思涵深深担忧。他还讲述了一段1987年在新加坡演出时不慎摔伤脚踝,却坚持登台的经历,以此表达对“戏比天大”精神的坚守。

游本昌珍视批评意见,感恩那些帮助他发现问题、提升演技的合作者。他提及在孙维世导演的作品中虽然未担纲主角,但孙导的理解与支持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表演基础。游本昌在话剧《一仆二主》中塑造的仆人形象,凭借对角色的深度解读与生动演绎,荣获1980年中直文艺团体观摩评比演出表演一等奖。

谈及如何成为一名好演员,游本昌淡然道:“先做个好人,才有成为好演员的可能。但要真正成为好演员,还需解决一系列专业问题,绝非易事。”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评价,游本昌饰演的爷叔角色自带一种独特的“场”,展现出话剧演员对角色的精准把握以及在舞台上长期锤炼角色的深厚功底。她指出,演员需将对人物的理解内化为“心象”,进而外化为鲜明的形象,角色的质感由此产生。

当我们询问游老饰演爷叔的经验依据时,他回答:“爷叔这个角色融入了我自五六岁起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贯穿了我80余载的人生阅历、学习修养以及对历史的认知。”

角色的深度与层次,取决于演员对人性、世事、历史及时代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力则植根于演员自身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态度。游本昌塑造的一系列角色,无疑印证了这一点。

观众之所以对游本昌饰演的“济公”形象念念不忘,原因之一便是他在塑造角色时坚持“保留精华,去除糟粕”。例如,原著中济公用手抓馒头,留下五个黑指印,店家嫌脏便让济公拿走。游本昌认为这样的行为实为“吃白食”,于是建议导演增加一个镜头:济公吃完馒头后丢下铜钱。这一改编既符合济公的性格特点,又传递了现代价值观,可谓点睛之笔。

针对当前一些套路化的表演现象,游本昌认为好演员应“不怕重复,常演常新”,打破套路的关键在于“心里有”。他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例,指出戏曲表演的写意空灵之美,源于演员内心的深刻领悟,同样,戏剧表演也应从内心出发。

早在十多年前,游本昌就在微博上表达了要做“活跃在舞台和银幕的老同学”的愿望。如今身为“90后”,他依然在学习表演、研究表演,“活到老,学到老,乐到老”。

面对为何能始终保持对表演艺术的热爱与投入,游本昌笑言:“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