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后,母亲病危,避之二十载,也该做个了断了

育儿 2019-12-29 20:01 阅读:53

在中国,一个人,最痛的伤疤和最深的牵挂,都是家。家庭和父母,兄妹和孩子,夫妻和,亲情和矛盾,离别和回归,伤害和治愈,几乎无人能够逃脱。把家庭看得太重(不管是爱得太深,还是恨得太切)是中国人普遍都有的“病”

北大博士后事件,起源于江苏当地媒体的一次寻找:

病危的常州母亲郭巧娣,吸着氧气躺在病床上,晃动着枯枝般的手,对媒体记者说,在走之前,她最放不下的,是她50岁的小儿子—王永强。

12月3日,在媒体传播和网友扩散中,王永强被找到了。如今,他在美国亚特兰大工作。只是,听说家人正发动媒体找他时,他通过中间人传话“不要再找了”当被问及亲病危,是否会回来和老人见最后一面时,王永强只说了7个字:“清官难断家务事。”对于这个经由别人转述的回复,王家人收到后,也说了四个字:“失望至极。”

难道王永强和家人之间存在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

王家人表示,王永强在出国前一直和家里保持每月两通电话,也常常给家里写信,从他信中称呼家人的口吻可以看出,他尊敬并爱戴他的家人,也很担忧他们的身体状况。王永强出国前,小舅舅郭学武还赶去北京和他见了一面,也并未发现异常:

“去了以后,他丈母丈人,王永强和他的妻子,全部热情接待了我们,还在他家里吃了饭,合了影,他跟我讲,小舅舅,我马上要出国了,我去两年,年薪是18万一年(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我到那边定居以后,我回来给家里买一套房子,给爸爸妈妈、享受享受,我感到很欣慰,好的不得了。”

小舅舅郭学武说,王永强到后,也第一时间给他打来电话报了平安,但之后就没再主动过。据小舅舅郭学武透露:王家家境贫寒,家里还有三个人常年生病,一直靠吃低保过日子。王永强爸卖老鼠药和自己拿奖学金上完了学,后来又考到北京大学当了博士后,还娶了北大教授的女儿,未来可期,让全家人倍感骄傲。

不过,他和妻子在北京结婚时,拒绝了家人去参加婚礼的要求。小舅舅在他出国前赶去见他时,王永强还特意叮嘱舅舅别在妻子家人面前说自己家里条件不好。剩下的百度搜索:

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

为什么看似越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和父母决裂?是他们读书读坏脑袋了吗?是他们行走名利忘了爹娘吗?是他们自己有本事嫌弃父母愚昧了吗?

不是的。除了爱炒作名校毕业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走出去的孩子,特别是底层出身的孩子,来到钢筋水泥、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丛林社会后,几乎每个人(其实就是每个人)内心都发生过激烈而动荡的战争。

战争中,个别人挺不下去,倒下了。大部分人,挺过来后,在自卑中重建信心,在中学会自愈,也开始审视源头和出身,走上治愈和救赎,进而确定:

自己以前所承受的、经历的、遭遇的,不少是错的,或者是需要反思的。每个人都不是父母的期待和面子,而是自己的主人和里子。面子和里子但,仍停留在故土的父母,依然生活在一成不变的认知和桎梏里,将走出乡村、小镇和小城的孩子,看作自己的荣耀和附属。

父母的这种期待,在孩子远走他乡、沟通不畅、遭遇坎坷、甚至走投无路时,是无形的压力。甚至,让一些孩子,在无法自处中,产生深深敌意。走出去不愿被控制的孩子,和留在家很难成长的父母,他们是亲人。但他们的认知和灵魂,早已归属两个世界。这是很多亲情之殇的导火索。

最近常常有这个困惑 , 总说百善孝为先 总说父母就算千般不是也是父母; 总说不管怎样怎样养育之恩大过天; 可有时候人就是无法面对父母带来的伤害 那种伤害可能是毁灭性的心理上的伤害 可能很难恢复 可能被伤害到有老死不想往来的念头。

不知道有什么仇什么怨,但是这么多年难道不会想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吗?总觉得就算有再大的不满与仇恨,毕竟生命是父母给的,学是父母供他上的,没有父母养育之恩何来今日的人生?生养之恩大过天。他的父母那一代人大多都是文盲,在表达情感上多少有些不妥的地方,但并不影响父母对他的爱,七十多岁了还惦记着自己的孩子,而且这么多年来,他给过家里一分钱吗?一线希望吗?对于父母来说他凭空消失没有尽过一点点做子女的孝道,已经构成遗弃罪了!有再大的仇在母亲弥留之际也应该放放了

真实的双方情况暂且未知,大家确实无法去一味职责。可我总觉得,老人弥留之际盼望相见,着实有些可怜吧。二十年,能不能换回最后一面呢。如果靠推断的话,总得来看,家中供他读书生活,也算是用了力的,至于供他出国为了什么么,不得而知。但目的论和结果论也不能单向而行,如果家中其他有错,那至少,如果可以的话,原谅这个母亲吧。看到老人家真的太可怜了,但又不得不想这个网络效应的由来。只是有一句,他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也避之二十载,也该做了断了。

延伸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