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的颐和园,更接近晚清风格,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历史 2019-12-29 20:40 阅读:66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建清漪园,形成了从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900年园内建筑及文物又遭八国联军,1902年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

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公园

公园,古代是指官家的园林,而现代一般是指政府修建并经营的作为自然观赏区和供公众的休息游玩的公共区域。具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火、避难等作用。而现代的公园以其环境幽深和清凉避暑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成为情侣们,老人们,孩子们的共同圣地,以至于在公园中发生了无数个故事,成为人们喜怒哀乐的又一聚集地,也因此很多的书籍、电影和连续剧的背景都选在了了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