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会崇拜刘邦?

历史 2019-12-30 17:15 阅读:69

朱元璋一生以“淮右布衣”自诩,在这种自夸背后,实则隐藏着深深的自卑。他一生崇拜白手起家的刘邦,但对刘邦具体的态度却存有极微妙的变化。在这些变化里,我们得以窥见朱元璋骨子里的这种自卑。

朱元璋第一次“遇见”刘邦,是在招待李善长的饭桌上。那还是大元至正十四年时候的事情,避世于东山的李善长已经人到中年,觉得不能把自己满腔的智慧继续交给 大山来倾诉,遂积极寻求明主,想把自己推销出去。经过慎重分析,老李认定朱元璋是支潜在的大牛股。朱元璋带队伍到滁阳去,半路老李就杀进了他的营帐。

朱元璋好客,自己没文化,所以对文化人很客气。于是招待老李喝酒。喝到半醉,老朱问:“现在我们到处打仗,这天下啥时候才能平定?”老李或许出于真心,或许 只不过是吃人嘴短,于是鼓励老朱:“秦末大乱,刘邦起自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乱,五年便做了皇帝。如今元朝四分五裂,你是濠州人,距离刘邦他 老家沛县不远,山川相连,王气聚集在你身上。若能效法刘邦,平定天下易如反掌。”话于是越谈越投机,酒也越喝越痛快。

言者或许无心,但听者绝对有意。李善长当时也许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番“马屁”会拍出怎样的效果—等他明白过来的时候,老朱已经完全将“马屁”里的精髓融会贯通,像刘邦将屠刀架在韩信的脖子上一样,也把屠刀架到了他李善长的脖子上。

出来混的,终归要还。一个人说了某句话,有一天这句话终归要回来找他。

李善长的“马屁”对缺乏自信的朱元璋而言,无异于漆黑的海面上一盏指路的明灯。

一个老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的人,一旦遇到看得起自己的人,往往立马就会对对方产生不可名状的好感。朱元璋对李善长正是如此。被拍完马屁之后,朱元璋扒拉着李 善长的肩膀,动情地说道:“如今群雄纷争,非智者不能参与谋划筹议。据我观察,其他群雄们手下那些文书智囊,都在说左右将士们坏话…您应该对这些过失引 以为鉴,务必协调诸将,以成就大业,不要效仿他们”《续资治通鉴》,对李善长的信任,不可谓不重。

找到了榜样,就等于找到了组织。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里说得明白,朱元璋计取和阳后,“学汉高祖,收民心,禁杀掠。凡所得妇女悉还之,于是皆相携而去,人 民大悦”刘邦尊义帝,让自己在与项羽的争斗中始终处于道德的高点。对此朱元璋也是亦步亦趋,高高地把韩林儿给供了起来。“子兴旋殁,势实孤弱无依。而林 儿僭号之始,四方响应,遂尔奉其年号,以为号召之资”《历代通鉴辑览批语》里的这段话,与刘邦尊义帝时的考量,一般无二。

朱元璋一直有一种将自己代入刘邦的角色中的冲动和。刘邦曾有名言,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朱元璋很乐意将自己视为刘邦,曾极为忧愁地对李善 长感叹:“先生是我的萧何,徐达是我的韩信,那么张良张子房该当是谁呢?”后刘基来投,吟诗道:“汉家数百年天下,尽在张良一借间”《尧山堂外纪》, 老朱顿时对其大有好感。

老朱的兴奋完全可以理解,他终于凑足了一套与刘邦一模一样的夺取天下的核心人才班子。

少男少女们看偶像剧,动情于其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潜意识里总乐于将自己替换成剧中的男、女主角。数百年前的老朱,也不乏这种强烈的偶像代入感,《明史•孔克仁传》里说得明白:“太祖以汉高自期。”

朱元璋崇拜刘邦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李默孤《数哀谈》里的一段记载里看出来。书中提到,朱元璋祭祀列代帝王,至汉高祖,老朱笑道:“刘君,刘君,今日庙中诸君,皆有所凭藉,以得天下,惟朕与汝,皆不阶寸土,手提三尺,致位天子,比这诸君,尤为难得,可共饮三爵。”

老朱曾在南京城建庙,祭祀历代明君。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元世祖忽必烈,共18位,其中就有汉高祖。后来精简机构,减来减去,隋文帝,周文王这样的大腕级人物 都下岗分流了,汉高祖硬是坚挺无比,雷打不动。甚至直接承袭周武王,进入了古圣贤的行列。这也可见老朱对刘邦的那一份无限景仰之情。

太祖宝训记载,1364年,老朱和宋濂、孔克仁等一帮知识分子开坛论道,讨论汉朝治国之道“堕落”到王道与霸道杂糅并用的地步,谁应该负主要。孔克仁 说是汉高祖的。老朱很不高兴,骂他是腐儒之见。老朱说:“高祖是创业之君,在秦朝焚书坑儒之后,又逢上战乱不休,好不容易平定天下,哪里有时间来讲究 王道礼乐?真正的在汉文帝!他那会儿时机正好,但却没有去提倡礼乐王道。实在可恶。”

1366年,老朱又把手下的知识分子们召集到一起,向他们提问,问他们:“汉高祖与唐太宗孰优?”有人回答说:“太宗虽然文武全才,但却比不上高祖的豁达大度。俺觉得,高祖为优。”显然,作出这样的回答,是因为揣摩透了老朱的心理,是明显的投其所好。

老朱之所以如此希望大家都和自己一样“崇拜”刘邦,其实是希望借此让大家更加崇拜自己。老朱很讲究破立之术,他把刘邦立起来,本意就是为了让自己来破。

1367 年,还是身边那帮知识分子,老朱跟他们谈论读《汉书》的体会。老朱说:“汉高祖拿追逐兔子的狗来比喻武将,拿发号施令的猎人来比喻文臣。比喻虽然贴切,但 话毕竟说得太偏激了。依我看,建立基业就好比盖大房子,砍伐斫削需要武将,装修藻饰需要文臣。用文而不用武,就好比墙都没砌好,就想刷墙;用武而不用文, 就正如只有几个空架子,粗粗糙糙,没有任何装饰,很不像样。随便偏向哪一边,都不对,只有文武谐调,才不会坏事。”

老朱说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刘邦多了不起,俺比他更了不起。

在另一次与臣僚们的一次政治交心中,老朱再次贬损自己从前的偶像:“汉高祖豁达大度,世人皆知。但他记恨自己的嫂子,而把自己的侄子封做为羹硕候;怨恨雍齿当年在丰城背叛过自己,而不愿意封赏他。如此看来,汉高祖的度量,也算不得很宽弘。”

老朱说这番话,其实是有所指的。少年时期,老朱一家都是地主刘德的佃户。刘德不愧是无德的典型,在老朱父母兄侄相继死去的时候,连块埋葬之地都不肯施舍。但老朱得了天下后,却以德抱怨,赐予刘德田30倾,免租役10年。

有对比,才有高低。

猪养肥了是用来杀的。老朱把刘邦养肥了,是用来让自己一个劲儿损的。抬高刘邦,是为了抬高自己;抬高了自己再来贬损刘邦,等于把自己抬得更高。

而纠缠交织在这整个的运作过程中的,也并非什么“我本淮右布衣”之类的自信和豁达—这话听来豪迈慷慨,骨子里刻意炫耀的成分却很浓,过分的炫耀背后,往往藏着深刻的自卑。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刘邦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突出的贡献。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