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期的“尚武”之风:时髦的入仕捷径,跑偏的铁血精神

历史 2019-12-30 17:15 阅读:59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三百七十九)厚德以积福,逸心以补劳,修道以解厄。

在北洋史上,在“兴武”之潮的早期实践中,“尚武”具体体现于蔡愕、蒋百里等人付诸实施,但是“尚武”之风的提倡与实践,却直接导致了武夫力量的失控膨胀,给各路军阀造成了一种争强好战的氛围,给手握人别有用心者以可乘之机。虽说北洋新立,然而老头子死后中枢孱弱、群雄并起的氛围,便难免不成为武夫权柄之争,粮饷之争、地盘之争的催化剂和助燃剂,于是通过兴武以求强的设想,只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科举废除后求职倾向也随之改变,“尚武”之风的劲吹,使投笔从戌、入行伍当兵,成了有志青年求职入仕的一种时髦捷径。

以好战的川系军阀为例,首先由此得益的是川籍留日生或受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众所周知,清朝末年鼎新编练“新军”,即是要建立仿西洋、学东洋的近代化人马。因对习“洋操”的军官需要很急,大量建立近代化武备院校便势在必行,如先后筹建了陆军小学堂测绘学堂、兵备处研究所、陆军中学堂、陆军建成学堂、陆军讲武堂、高等巡警学堂等一系列培养多方位行伍人才的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近代新式行伍军官。然而可悲的是,这些学堂的宗旨仍然是忠孝说教,“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稗学生心求一归于纯正”

因此,纵使其宣称“振尚武之精神,汰叫嚣之陋习”为办学之根本,生源也是省内“体干结实”“良家子弟”,可是培养出来的却都是“军阀”储备。各校都竭力灌输礼教纲常,警告学生不得“妄生议论”否则功名尽失,而为满足历来求学者猎取功名心理,学校又按学部章程宣布从新式学堂毕业者分别“量予出身”“以利禄饵诱天下”,使“学子之求学者其什中八九,动机已不纯洁”,反而为乱世中军阀群起争利埋下了种子。以至于所谓的铁血精神俨然跑偏,对于知识分子来讲,转投军校学堂当士官,符合取功名的心理程式,毕业后投行伍更是“待遇甚优”的一条希望之路。

最终,和各省一样,都有很多人加入行伍谋求发展,亦有大量入仕无门或抱着各种目的的读书种子考入军事学堂,这种情形愈普遍,也就日益倾向认同入伍从军为正途之一。“好汉不当兵”,武夫之实力也在不断加强和壮大,好战之风也就日渐浓厚,终于冲破了首倡“兴武”者设想的轨要言之,在清末民初之际,由于天下苍生的广泛认同,与超乎预想之外的诱人待遇,兼以强健之身和用先进的军事技术、近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谋生之军,再加乱世的丛林法则,全都一股脑儿系于一群跃跃欲试又野心勃勃的武夫腰间,安能使之不战而罢休?纯粹的铁血之风,自然也跟着跑偏。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学堂

学堂是旧时对学校的称呼。学堂也是四柱神煞之一。

尚武

民族的尚武精神,好比一个人的脊梁,如果一个民族的脊梁缺少这种精神,那肯定这个民族正在步入自己衰落期,表面上的浮华也只是转瞬而过的东西。而中国当今最缺乏的是一种尚武的民族精神,军人的地位得不到质的提高,那又靠谁在这险恶莫测的国际环境中,为国家主权完整以及各领域的安全利益做出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