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戒:《长安十二时辰武备 番外(骑兵)》

历史 2019-12-30 17:15 阅读:65

长安十二时辰武备 番外(骑兵)

不戒

骑兵这个兵种诞生后,对整个战争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骑兵成为遏制骑兵最有效的力量,同时骑兵高速机动的兵力投放,对传统步兵集团具有更高的致命性。

中国骑兵的诞生是在不断反击北方游牧势力南下过程中产生的,西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才催生了中原骑兵的发展,以霍去病为代表的汉军骑兵屡次扫荡匈奴腹地,元狩四年进兵漠南腹地,对匈奴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最北攻击至翰海(贝加尔湖)史称“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虏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汉军骑兵的迅速成型,有效的阻止了匈奴对中原的南侵,是中国骑兵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两晋时期马匹的鞍具得以长足发展,高桥马鞍和马镫的诞生使骑兵能解放双手,靠马鞍、马镫控制身体的平衡,马上武技得以进步。至南北朝时期,骑兵重装化愈发严重,人马皆批铠甲,这样的重装骑兵促使骑兵的冲击力增强,但是但是机动性确开始下降,南北朝时期砖雕、壁画都对具装铠有较为清晰的刻画。

隋唐时期的骑兵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第二个高峰期,隋唐两朝都要面对前所未有强大的突厥势力,隋唐开始对阵突厥骑兵较为吃力,随后唐朝开始对突厥骑兵进行模仿,进而形成唐风格的骑兵作战模式,其中唐太宗李世民深谙骑兵战术,随着唐朝反击突厥,将突厥势力从蒙古高原消除,突厥到如今只成为历史中的一个词汇。

长安十二时辰中骑兵

长安十二时辰剧中也较为详细的展示了唐朝骑兵的典型造型,第一次展示骑兵的镜头是太子仪卫1其中开路的骑兵穿着连身札甲,头戴多瓣盔,盔下围有环形顿相,身穿红色武服。这些细节还原非常准确,但是由于镜头较短,大多数观众并不能体会还原出来的细节魅力。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唐代壁画中是如何展示骑兵的形象,首先较为著名的壁画是敦煌莫高窟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2、3壁画中唐军军容整肃,穿札甲佩戴胡禄。这是为数不多展示唐骑兵的图像,从这些图像中可知唐骑兵较少装备具装铠,采用的是近似于轻骑兵的装备形式。剧组在复原过程中较为详细的梳理唐骑兵形制,在还原度上是令人信服的。

长安十二时辰剧中郭林仕(骠骑将军)向李必宣读圣人口谕的时候,随同高力士的骑兵隶属神武军,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羽林军中首次设神武军,不久即废除。至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唐肃宗于凤翔别置左右神武军,人员选拔主要来自扈从官员子弟充任,以千人为额,赐名神武天骑,剧中神武军穿金甲,唐史料中记载太宗的轻骑兵部队穿“玄甲”也就是黑色甲冑,而太宗本人曾经在战胜窦建德后,为夸耀武功穿过“黄金甲”剧组为了显示神武军的御林军性质,故将神武军的甲冑设定为金甲,这点在视觉上颇为讨巧,利用了今人对皇家色彩的认知。

马鞍:这张截图非常有意思,估计在剧中只有不到2秒,我花了不少时间截图。

大部分古装剧集中涉及到马鞍部分,基本都是用现在的马鞍替代,绝大多数是马鞍前有个环,这个马鞍基本就是旅游地区的马鞍了,方便客人抓握。历史上马鞍从两晋出现开始,就呈现出前后鞍桥,只是鞍型各个朝代有些不同。唐代马鞍是中国历史中马具最为豪华的时代,唐代宫廷马鞍都称之为“宝钿鞍”多用黄金装饰,唐肃宗为节省宫内开支,将内庭大量金银宝钿马鞍销毁,收取金银和宝石。剧集中李必的马鞍是剧组单独刻意制作的,形制上与唐制有明显差异,但是剧组肯为马鞍单独制作的态度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剧组制作的杏叶

敦煌研究院正在展陈的国外私人藏品:吐蕃马具,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吐蕃马具和唐马具高度相似。可清晰看见围绕在鞦带下的杏叶,此套马具辔头中的当卢也采取了和杏叶相同的形制。

唐太宗轻骑兵战术

唐朝大量装备轻骑兵,和唐太宗的作战理念有相当大的关系。西魏史料记载突厥寇边时候“来如激矢,去如绝弦,若欲追蹑,良为难及”说明突厥是以高速流动作战为战斗原则,充分发挥骑兵的袭扰作用,进行和战斗。唐高祖李渊分析突厥骑兵的优点和弱点时候说:“突厥所长,惟恃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以弓矢为爪牙,以甲胄为常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无警夜廵昼之劳,无构垒馈粮之费。中国兵行,皆反于是。与之角战,罕能立功。今若同其所为,习其所好,彼知无利,自然不来。当今圣主在远,孤城绝援,若不决战,难以图存”李渊说此番话时,作为隋朝山西河东郡慰抚大使右骁卫将军,极为清晰的认知到突厥骑兵的优势和劣势,决定效法突厥骑兵来训练自己的骑兵,他对付突厥的策略,即“同其所为,习其所好”不但在骑射上向突厥学习,师突厥长技,而且使士兵完全突厥化。他“简使能骑射者二千余人,饮食居止,一同突厥”此种训练骑兵是一个大胆而有创意、有魄力的尝试,不仅以突厥的作战方式训练兵士,而且在生活方式上,也一如突厥骑兵,逐水草而居,驰骋射猎,使士兵脱胎换骨,从根本上改变隋骑兵的面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李渊部下精锐骑兵彻底突厥化,甚至当突厥遇到这些骑兵时,也都无法辨伪,认为是突厥部落,真正做到了以假乱真。李渊的长策与战略,即完全取法突厥。之后建国平定天下,攻灭突厥的作战,李渊使用的就是这些善于骑射、与突厥不辨真伪的精锐骑兵。

唐代也存在具装铠骑兵,在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骑兵俑中,能明显看见具装铠形象,但是据杨泓先生分析,认为唐具装铠基本处于礼仪使用。

而将李渊的精锐轻骑兵战术完全领会,并发挥出巨大作战能力的就是太宗李世民。李世民19岁随同李渊起兵反隋,20岁封秦王,在统一全国和突厥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的骑兵作战有两大特色,一是深入敌阵,二是出奇兵。

资治通鉴载:义宁元年(617)八月条云:李)渊与数百骑先至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使建成、世民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且诟之。宋)老生怒,引兵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渊使殷开山趣召后军。后军至,渊欲使军士先食而战,世民曰:“时不可失。”渊乃与建成阵于城东,世于城南。渊、建成战小却,世民与军头临淄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驰下,冲老生阵,出其背,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渊兵复振…遂克之。

资治通鉴载:甲申,将骁骑五百,出武牢东二十馀里,觇建德之营。缘道分留从骑,使李世勣、程知节、秦叔宝分将之,伏于道旁,才馀四骑,与之偕进。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又曰:“贼见我而还,上策也。”去建德营三里所,建德游兵遇之,以为斥候也。世民大呼曰:“我秦王也。”引弓射之,毙其一将。建德军中大惊,出五六千骑逐之;从者咸失色,世民曰:“汝弟前行,吾自与敬德为殿。”于是按辔徐行,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辄毙一人。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敢复逼。世民逡巡稍却以诱之,入于伏内,世勣等奋击,大破之,斩首三百馀级…

唐宋史料大量记载了李世民作战经历,李世民用骑兵,常出其不意,率领轻骑兵诱敌或突然出现在敌人阵后、或攻击敌军侧翼、或正面直接冲击敌人军阵。在整个李世民的征战生涯中,无论是对手是刘武周、窦建德、刘黑闼、宋金刚都无法有效克制这种迅捷的精骑兵战术,李世民往往选择在对手最薄弱的环节进行冲击,令敌人措手不及,惊慌失措,自乱阵脚。李世民也因此种战术大获全胜。不论深入敌阵还是出奇兵,仰赖的都是风驰电掣的骑兵。《资治通鉴》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

至此,我们从史料中可以得知灵活机动地运用精锐骑兵,是李世民的战略战术,也是唐军平定隋末割据势力统一天下、直至横扫塞北的基础。

追根溯源,李世民所使用的战术,正是突厥的作战方法。李世民在太原身先士卒地学习突厥战法,驰骋射猎,一同突厥,因而能够建立赫赫战功。从此种意义上说,突厥的作战方法,直接影响了唐帝国的建立。

未完待续 —

不戒,原名龚剑,毕业院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系。2000年开始常年深入藏区收集各地区的藏刀、长矛、盔甲、火绳枪等,历史十余年确定了藏武备研究方向及理论框架,正撰写《藏武备》近年从事古法刀剑复制和传统金工技艺研究工作。

藏族长矛的传承 2005年轻兵器

戚家刀收藏与辨识 2006年收藏界

唐刀—大唐不灭的传说 2006年兵工科技

藏兵天下 2006年收藏界

藏族土司佩刀考 2007年时间艺术

雪域藏刀 2009年收藏界

藏密金刚杵的源流与鉴藏 2011年收藏

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 2012年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专题报告

寻刀记CCTV7军事频道 2014年拍摄

我从汉朝来 CCTV9记录频道纪录片 2015年拍摄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骑兵

骑兵是陆军当中,骑乘动物作为移动手段的兵种。并不是所有使用马匹的军种都称为骑兵,有些步兵如龙骑兵使用马匹移动,但下马作战。骑兵一般指在马背上战斗的兵种。其行动轻捷,受地形、气象影响较小。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陆军的主要作战兵种。中外战史上常见以少量骑兵牵制大量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