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陵墓有三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处处彰显了她的野心

历史 2019-12-30 17:15 阅读:69

慈禧太后,名叫叶赫那拉氏,她是清朝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作为晚清重要的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在她活着的时候,两度垂帘听政,粉碎了戊戌,可以说是生活奢侈,恣意妄为。慈禧太后死后,其陵墓上多处超越礼制,蔑视,甚至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方。慈禧的陵墓都在哪里严重超越了当时的礼制呢?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尤其在封建社会里,礼仪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穿衣吃饭,到出行车马,再到阴宅阳宅。小编今日重点说一下陵墓:在人们死后的陵墓中,仅陵墓的名字,依据不同的等级,就有坟、墓、冢、陵、林几种。帝王死后的墓才能称为陵,而作为帝王的陵寝,地下及地上建筑的结构、尺寸、以及装饰用料等等,还都有严格、明确的规定。比如,后世的皇帝陵寝规制,不能超过前朝皇帝(这个有很多皇帝不遵守,会偷偷的将自己的陵墓修得更豪华,更精致一些,但不会超越很多,因为大臣不答应,也不答应)皇后不得单独修建陵寝等等。

这样看来,慈禧太后的陵寝将会受到很多限制了。她死于1908年11月,最终,以皇太后的身份下葬。身为两宫皇太后之一,最初,慈禧的陵寝与慈安的本来是一样规制的,完全符合当时的礼制要求。可慈安太后早就去世了,慈禧一个人独揽天下,随着权力的膨胀,在许多方面就开始不按“规矩”来了。表现在陵寝上,为了满足自己死后继续“掌权”的需要,甚至只是为了压倒慈安的“虚荣心”的要求,在光绪二十一年,慈禧直接对自己的陵寝进行了重新建造,重修工程整整历时十三年。慈禧的陵墓具体在哪些地方超越了礼制呢?

第一点:定东陵内的丹陛石。丹陛石本是帝王权力的象征,按照规定,皇后陵寝内的丹陛石在尺寸,图案及工艺上都有严格规定的。一般情况,丹陛石长为2米左右,宽1米左右。可是,慈禧在陵寝建设之初,就对那块已经按照标准建造的丹陛石很不满意。于是,她直接命人将丹陛石换掉。新改换的丹陛石,长达3米,宽达1.6米,采用了高浮雕加透技法雕成。这块丹陛石不仅是尺寸上超越了礼制要求,更重要的一点,是其上的图案,即不是传统的龙在上,凤在下,也不是龙凤并排,竟然是凤在上,龙在下的凤引龙行图。这种图案,还在慈禧陵寝的许多地方频繁出现,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仅此一家,再无分号,由此可见,慈禧太后的野心真的很大。

第二点超越礼制的地方,体现在陵墓大殿的贴金方面。清朝的陵寝制度,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因此在明柱贴金的数量方面有明确要求。清朝祖制规定,但凡帝后的陵寝,在其隆恩殿内,只能有4根明柱上贴金。即使是代表着皇权神威,甚至是帝王登基时受百官朝拜的金銮殿,也只允许有6根明柱贴金。可是,到了慈禧陵这里,其三殿内外,竟然有多达64根贴金的明柱。据说,仅这些明柱的贴金,就耗费了黄金四千五百多两。

第三点,是陵寝柱子上的图案,按照规定,陵寝柱子上只能做缠枝莲花或盘龙行云状图案。可慈禧已经全然不顾这些礼制要求,不管是望柱的柱头,还是明柱的柱身,想用彩凤的图案就用彩凤的图案,想用盘龙的图案就用盘龙的图案。尤其是明柱上的盘龙,竟然是用铜做成的,半立体镂刻的盘龙,简直比清朝的历代皇帝都牛。

有意思的是,慈禧的临终却一直在强调:不得与“本朝家法相违”可到了自己身上,陵寝处处不守规制。更可悲的是,她的陵寝处处超标准,处处繁华,因此“墓”名大噪,在慈禧死的几十年后,她的陵寝就被孙殿英盗掘一空了。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陵寝

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是根据大行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开国皇帝之陵一般称为“长陵”,其后诸帝则应依其事迹和世系来命名,诸如康陵、定陵、显节陵等。也有以所在地命名的,如霸陵、首阳陵等。为皇帝建陵后,还要设置守陵奉祀之官以及禁卫和陵户。分别排列着十二对石兽,两坐两立,依次为狮子(象征威武)、獬豸(象征公正)、骆驼(象征运输)、象(象征吉祥太平)、麒麟(象征吉祥太平)、马(象征征战),其中骆驼、象、马又分别为各地运输工具,故又象征疆域辽阔;石人十二尊,其中武臣(象征侍卫将军)、文臣(象征近身文臣)、勋臣(象征有功勋的文武百官)各四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