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房子像“白菜”还是像“钻石”?

商业 2019-12-31 00:07 阅读:68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北京房价已经较两年前下降近两成。

纬房指数显示,与2017年4月最高点相比,2019年11月北京房价约下跌了18.5%。

第一财经昨天报道说,今年10月,北京二手房业主降价比重达91.6%,也就是说,10个挂牌卖房的人,有9个都在降价,二手房“直降百万”放在以前都不敢想象,现在却变得习以为常。

与此同时,珠三角的深圳,却上演着房价蹿升、业主毁约、联合涨价的戏码。

受“豪宅税”取消、公寓“只租不售”取消等多重因素影响,深圳楼市最近成为全国房地产市场的焦点,二手房成交量创出年内新高,更有宝安福永街道某小区业主一起调价,所幸随后就被住建局暂停网签。

一北一南的两个一线大都市,出现这样的“冷热分化”从侧面也昭示了目前楼市的多变:有人依然指望自己的房子会变成“钻石”有人却在短短两年亏掉上百万,当初高价买来的宝贝,只能沦为“白菜”

那么,10年后,房子像“白菜”还是像“钻石”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未来10年,国家对于房地产调控的态度。

过去10年,从2008年至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有所谓的调控“周期”存在。

比如,2008年一线城市房价集体下跌,随后房贷利率打折,行业融资宽松,由此出现一波持续大概3年的上涨。

比如,2013年-2014年,房贷利率提高,部分城市停贷二套房,限购政策频出,全国房价同比增速转负,房地产库存高企,随后的2015年,棚改货币化开始酝酿,连续的降准降息之后,限购全面放开,房地产迎来了一波长达3年的牛市。

但是,2018-2019年,调控的态度一直很坚定。

2018全年房地产调控达到450次以上,今年调控次数达到了575次以上,房企融资、购房信贷都收的很严,楼市即便出现了“小阳春”也会迅速的沉寂下去。

展望未来10年,在“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背景下,国家对于房地产调控的态度,大概率会保持最近两年的“底线”思维,而不会像2008-2017年这样“反反复复”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房子并不会像“真钻石”一样,存在升值的可能性。

第二,棚改退潮,“旧改”接力,对房价影响几何?

棚改货币化安置,是过去几年房价上涨的重要诱因,拆迁户用大量的货币补贴买房,导致中小城市库存迅速去化,成交量和房价同时蹿升的同时,整个市场的“追涨”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不管是刚需还是炒房客,都开始背负高杠杆买房。

但是,棚改毕竟不可长期持续,今年货币化安置的比例大幅下降,总量下降也接近50%,未来不可能再拉动房价。

不过,前段时间的经济会议已经明确:旧改将是未来房地产市场重点建设的领域。

所谓旧改,指的是老旧小区改造,千万别小看这个政策,据专家统计,按照每年投资8000亿来算,仅仅未来5年,就会增加4万亿的投资。

这样来算,未来10年旧改的投资可能会达到8万亿,在大拆大建的模式消失后,老旧小区的加装电梯、水电暖气、整修道路、改造外立面、基础设施,就能带动上下游十多个行业的投资额。

旧改对房价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毕竟只是“老破小”的修缮,而不是原地拆迁盖房,除了增添一点老旧小区的价值之外,房价不会出现像棚改那样的大幅波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旧改是一举多得的事情,10年后,老旧小区会改的越来越完善,而房子的价值,却无法变成“钻石”

第三,人口流动变局下,房地产步入存量时代。

前两天,有关部门发布,3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将全面放开落户。

这就意味着,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将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现在流动人口有2.4亿人,对比2015年一直在下降,这些流动人口的走向,决定了未来的房价分布。

老龄化也决定了未来楼市的“天花板”

经济学家指出,中国25-44岁人口数量,在2015年达到顶峰后,进入了下行轨道,正因为年轻人口下降,也使得房地产和汽车需求进入了下降周期。

根据预测:2015至2025年,劳动力每年减少375万人,2025到2030年,每年减少500万人。2030到2035年,每年减少960万人。

参考最近几年年轻人口的流动方向,2018年长三角经济区的总人口达到了2.25亿人,到2030年长三角地区将会有4座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

珠三角也是如此,2017年珠三角经济区常住人口达到了6150万,GDP总值达到了75710亿元,人均GDP则达到了12.46万元。

显然,未来部分热点城市的核心城区,因为巨量的购房需求,房子会像“钻石价”一样坚挺,而大量人口净流出的县城,比如东北、西北、中部和西南地区的小城市,房子沦为“白菜”也很正常。

调控会一直趋严,旧改会取代棚改,人口流动会加速涌入大城市,这样的形势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少量城市的极少数房子,才能享受高溢价,而那些地处偏远的小城,房子终将会成为无人问津的寻常商品。

未来的趋势,央媒最近也给出了正式的回应。

经济日报近日发表评论指出:房企破产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度解读,总体而言,“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思路不会改变,房价大涨大跌的概率都很小,各地都将坚守“房住不炒”底线,遏制炒房、平抑房价,最大限度满足刚需和改善性需求。

啥意思?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房价不可能再出现类似2008-2017年那样的上涨趋势,人口流入多的城市可以“稳中微涨”购房需求少的城市可能“稳中有降”期待房子变成“钻石”或认为所有地方的房子都会变成“白菜”都是不可取的。

12月27日,华为心声社区发布创始人任正非的一篇采访。

他讲道:“当年如果不分股份给大家,我们可能就是一个小公司,就散了,重新又去干一个行业。怎么知道我不会去搞房地产呢?我最应该的是去搞房地产,不应该搞通信,这么傻,又苦又累又不赚钱。”

任正非这“两句话”看来是在开玩笑,听起来却有点辛酸,因为他说透了过去这些年房地产的现状。实体制造业的企业家,不如拿地卖房的房企,兢兢业业的刚需,不如投机赚差价的炒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