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的他,与阎锡山有手足之交

历史 2019-12-24 01:40 阅读:47

赵戴文(1866—1943)字次陇,先辈居马邑(今朔州)明末始移居五台县东冶镇。为通往佛教胜地五台山清凉胜地的必经之地,故赵戴文又自号清凉山人。儒者,同盟会员,员,山西辛亥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阎锡山的军师、宰相,兄长。山西守土抗战和组织牺盟会的倡导者。官至山西省政府主席,内政部长、监察院长。民国以后的山西军政两届出身的人物无不是他的学生。

大约在1904年秋,山西巡抚张曾敫根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各省可以“选派学生出洋游学”的“上谕”以晋省“学识未尽开通,兴学则无堪教习之人,练兵更少精习新操之士,自非选派生徒出洋就学,无以开风气而育人才”为由,请准派学生50名到留学-其中20名入普通学校学习各门课程,10名入速成师范学习教授等法,20名学习陆军。上奏得准,生员派定,学文者由师范学校、山西大学堂出之,习武者选自武备学堂。

其时,赵戴文正任教于山西大学堂,遂作为山西公派留日学生中的一员,肩负着学习教授等法,“以备开办师范学堂之用”的使命,漂洋过海东渡扶桑,进东京宏文师范学习深造。与当时众多留日学生一样,肩负清廷使命负笈东瀛的赵戴文,到日后却走上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成为山西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

1906年秋,赵戴文由东京宏文师范肄业,准备归国。适逢阎锡山准备利用学习间隙归国探亲。这时,及其同盟会总部鉴于“北方民风顿塞,急需做好的发动工作”的现实,拟派骨干分子回国开展发动工作。于是,二人相约接受组织任务,结伴同行。赵戴文与阎锡山携带同盟会总部发给、作为发动武器的两枚炸弹由东京起程,踏上了归国之路。 私携炸弹过海关的一关,由于阎锡山的临阵沉着和正确判断,有惊无险地闯了过来。然而,两人在危险时刻所表现出的争相承担责任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彼此的记忆之中,从而为他们日后长期合作共事、相知相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阎锡山

阎锡山(1883年—1960年),字百川、伯川,号龙池,汉族,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历任山西陆军监督、新军标统,参加反清活动。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一级上将。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占太原后逃离山西,6月在广州就任国民政府在大陆的最后一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后赴台湾,任“行政院长”及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60年病逝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