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一个“懒”教师

育儿 2020-01-06 23:15 阅读:67

当前,教师被社会推崇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人们一提到教师,就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习惯以“春蚕”“蜡烛”来比喻教师的奉献,诠释教师的光荣,讴歌教师的伟大!使教师戴着光环,在职业使命的鞭策下,无私奉献,燃烧自己!

然而,在提倡人性化、尊重和维护公民人身权利的今天,反复品味把“教师”比喻成“春蚕”“蜡烛”我觉得值得商榷。

试问: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难道就一定得像蜡烛那样“照亮”他人,就“牺牲”自己吗?

教师也是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能因为强调其职业重要、意义伟大,就可以隐形进行道德绑架。教师的生命、健康,应该摆在第一位!

其次,要明确: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新形势下合格的教师?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教是为了不教”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其教学,应该不是“搏命”而是“惜命”讲究方式方法、追求高效率!

我看过被“战神”称赞为“打神仙仗”的粟裕大将的故事,粟裕指挥战役,善于动脑,出入神化,机智灵活,常把不可能化为可能,创造出战争史上的经典,以最少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他鄙夷“消耗战”十分珍惜每一个将士的宝贵生命。

粟裕将军的做法,好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在教学这个没有硝烟的,我们应该努力践行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开启我们的教育智慧,特别注重“教”教什么?教“方法”待学生学会并适应“方法”后,便逐渐放手,达到“不教”的目的。到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偷”一下“懒”了。

说到偷懒也许很多人会跳起来,群起而攻之!你教教师学会偷懒岂不是误人子弟,冒天下之大不韪?

先不要急,请听我说:

以前,在农村,家家户户请木匠做了水桶,专门用来挑水。特别是男子长大娶媳妇前去相亲,暗地还要看姑腰身是否壮实。考虑的就是结婚后男子外出挣钱养家,女人在家每天得做饭洗衣,就得自己挑水。日复一日,劳累不说,还耽搁时间。怨归怨,没办法,每天还得挑水,一代又一代地挑。后来,不想挑水的“懒人”终于出现了,脑子在琢磨:我要用水,又不想挑水,怎么办?于是,就想到从田冲里或山腰上引水到家里来。用什么做水管?于是想到用楠竹去掉竹节,一根根连接、封闭起来,便引来水。后来见工厂里生产出塑料管卖,便买塑料管取代楠竹,埋在地下,引来自来水。就这样,世世代代辛劳、烦恼、困惑的事,终于在“懒”人手里彻底地解决了。左邻右舍看到“懒”人这么做,纷纷效仿,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

看了这个故事,请问:你是赞美世世代代、老老实实、天天勤劳挑水的人?还是赞美那个不愿挑水,引来了自来水的“懒”人?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应该都赞美这个“懒”人吧!

为什么?“懒”人,人懒脑子不懒,不因循守旧,肯动脑筋,敢为人先,造福与人,留下“ 一劳永逸”的千古佳话!

你说,这样的“懒”人,难道不可敬吗?这样的“懒”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吗?

也许,有人会说,“引自来水”和“教书”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码事,不可相提并论。那么,请看下面这则:

全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谈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时坦言:

他除了当校长兼书记任班主任及任教语文外,目前还有38项社会兼职。近十三年来,每年都有四个月以上时间在外出席各种会议,每个学期只用30多节课讲读教材,其余时间用于学生自学。

试问,全国有那么多特级教师、教育专家,有几个能和他相比:一个学期只上30多节课,人在外地参加各种会议,学生乖乖在教室按照他的教学方法自学?而且,他的教学方法那么有成效,教学成绩那么显著,得到全国教育界公认。

从“投入课堂教学的时间”来论,魏老师是偷“懒”了。但是,他“懒”得有“法”“懒”得成功!没有人敢指责他!相反,还有一批又一批的敬仰者慕名而去学习取经,想效法他!

魏老师的“懒”难道不值得那些热衷于用“时间加汗水”来拼“成绩”的“勤”教师深思吗?

对着镜子看一看,为了拼出一点“成绩”不惜牺牲自己健康为代价—那未老先衰的尊容和体弱多病的身躯,看似彰显了“蜡烛”“春蚕”的精神写照,但更凸现出教育智慧的缺失与哀鸣!

想一想魏老师—“人在外面潇洒走,家中成绩照样有”对比之下,难道不觉得汗颜吗?

虽然许多前往取经的人“学”后兴叹—魏老师的“懒”不可复制。魏老师自己也承认,他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外人。但魏老师不因循守旧,积极探索,勇于闯出一条适合自己教学的“新路子”的做法,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魏老师成了一“仙”我们为何不开动脑筋,今生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尝试一下,争当一回“仙”

“懒”不一定是坏事。“懒”能生变,“懒”会激发我们寻找新的途径,达到最终目的。

不信?请看这些聪明的“懒”人:

懒得走楼梯,就发明了电梯。

懒得走路,就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

懒得每次去计算,就发明了数学公式。

懒得出去听音乐,就发明了唱片、磁带和cd。

所以,“懒”不一定是坏事。聪明人“懒”从繁忙中解脱出来,养精蓄锐,更有利于下一步理智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我们的大教育孔子早就说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教他的老师通常比较安闲,而且取得的效果是双倍的。而这些成果又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他的老师勤奋却没什么效果,而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

从“师逸而功倍”来看,“师逸”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显得安逸、轻松,与本文提出的“懒”教师是相同的。

想不到这样的“懒”教师,早在孔子那个年代就有了。而且,“懒”教师因“功倍”在历史上留下了风光的一笔!

为了能当上“懒”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才“乐学”“善学”

这是我们鼎故革新,积极探索,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根本问题。

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状况不同,其爱好、兴趣不一,我们要深入调查,细心观察,找到学生的兴趣源、动力点。

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走出一条适合自己教学的新路子,让学生乐学、善学,才能把我们从繁忙和疲惫中解脱出来,当上“懒”教师,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让我们给自己松绑,学会做一个“懒”教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