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失眠都在干嘛?

历史 2020-01-07 23:21 阅读:66

己未年(1859)十月,48岁的曾国藩失眠比较严重,那么他失眠都干吗?

在曾国藩的日记中,他这样记录:“李申甫自黄州归来,稍论时事。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二根穷骨头。’用自警也。余生平作自箴联句颇多,惜皆未写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联云:‘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用木板刻出,与此联颇相近,因附识之。”

李申甫是曾国藩身边最为信赖的幕僚之一,所以经常出现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每到关键时候,李申甫都能给予曾国藩很多有用的建议,因此,曾国藩也愿意和他交流探讨时局。

1859年的大清可谓是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军,外有西方列强欺凌,而清政府内部也是问题多多,所以,曾国藩等人对于大清的时局并不看好,唯寄希望一些文臣不爱财、武将不怕死的贤臣能支撑起大清这个烂摊子!而中国人认为要治国平天下,首先就得修身,因此曾国藩写出了“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二根穷骨头”的对联以自励。在曾国藩看来,大清再怎么动荡不安,自己首先要做到“不怨不尤”

他在《茶余偶谈》中这样记录:“夜阅《荀子》三篇。三更尽睡,四更即醒。又作一联云:‘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至五更,又改作二联。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一云:‘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

曾国藩从十月到十一月一直都失眠,对此,曾国藩很苦恼,他也在反思自己为何失眠。在《茶余偶谈》中,他是这样记录的:“近日之失,由于心太弦紧,无舒和之意。以后作人,当得一‘松’字意味。”他认为失眠的根源,是自己的神经绷得太紧,所以他强调“以后作人,当得一‘松’字。”

曾国藩失眠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在读书,一直在做对联自励,同时也在进行自我反省。他在《茶余偶谈》中说:“日来,每思吾身,能于十‘三’字者用功,尚不失晚年进境。十‘三’字者,谓三经、三史、三子、三集、三实、三忌、三薄、三知、三乐、三寡也。…十‘三’字者,时时省察,其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者乎?”由此可见曾国藩失眠主要就干三件事:一是读书;二是作对联自励;三是自省!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3月1日,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1872年(同治11年)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享年62岁。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