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亡国之君:在位14年,却被低估了上千年

历史 2020-01-08 08:11 阅读:81

如何评价一位皇帝,恐怕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只要看他的功绩怎么样就能评价出来,但是有的皇帝却真的不好评价。

就比如这个亡国之君:在位14年,却被低估了上千年。

这个亡国之君就是隋炀帝--杨广。

社会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罪在当代,利在千秋”也有人说他就是“昏君”“暴君”

那么我们到底怎么客观的看待他?

我们来看看《资治通鉴》里的一段话:

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已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这讲的是什么呢?讲的就是李世民和魏征对话说道:“我读《隋炀帝集》文辞深奥博大,含义深远,知道赞美尧、舜,抨击桀、纣,但为什么还是要做相反的事呢?”

魏征就说:“因为隋炀帝,持才傲物,骄傲自满,自己竟然不知不觉学了桀、纣,导致隋朝灭亡。”

通过《资治通鉴》我们可以知道,“隋炀帝”在魏征口中是一位暴君、昏君,但也是有才华的人。

那么这是客观的评价吗?并不是。

因为历代的亡国之君,无论是否有能力,他在我们眼中的形象都是这样的:昏君、暴君、无能、祸国殃民。

不为别的,就只因为他是一个亡国之君。只要挂上了“亡国”两字,那么他的一切行为,都会被我们贬低无数倍。

所以在我们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客观的评价。

比如崇祯,他打掉魏忠贤一伙人,算是挽救了明朝吧,这如果放在任何一个将王朝平稳过渡到下一代手中的君王来说,都算是不可磨灭的功绩。

但是对于崇祯来说,他是亡国之君,所以他能除掉魏忠贤,在很多人看来,只是因为魏忠贤太差劲了。

因此要客观的评价隋炀帝,就要看他的所作所为。

他的功绩:1、开创科举重视教育。2、亲征吐谷浑。3、三征高句丽。4、开凿大运河。

但这些功绩,除了开创科举重视教育外,也都算是他的败绩。开创科举,是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苗头,他只不过是将其发扬了。而亲征吐谷浑,看似是一件好事,但是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搞得百姓失业,隋朝西半部穷困。

而征伐高句丽确实是需要解决的一件事情,因为高句丽当时是一个完整的政权,是一个对中原王朝具有威胁的国家。但是隋炀帝太急躁了,一个处于繁荣时期的王朝是那么好攻打的吗?并不是!但他却想几年就做到。

至于开凿大运河,也算是造福千万百姓的事情,但是他也太过于急躁,这一件事征调民力,残害了百姓。没造福却先祸害了百姓,是功绩吗?当然是,但是这份功绩是对后人来说的,对于当代的人来说并不是!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于604—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次子,母文献独孤皇后。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三征高丽等。但是,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将缢杀,隋朝灭亡。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