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一个县,人口超60万,建县历史近300年!

历史 2020-01-08 17:41 阅读:69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山东省是一个名人辈出的省份。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简称“鲁”省会济南。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创始人墨子、军事家吴起等,均出生于鲁国。截至2019年2月,山东省有16个地级市,包括56个市辖区、27个县级市和55个县。其中,就惠民县来说,人口超60万,隶属于滨州市。在历史上,惠民县这一建制始于清朝时期,因为一条沟渠而得名,距今已有接近300年的历史了。

首先,惠民县隶属于山东省滨州市。在地理位置上,惠民县位于东经117°17′至117°49′,北纬37°6′至37°35′之间。地处山东省北部,北与滨州市阳信县接壤,东邻滨州市滨城区,南隔黄河与淄博市高青县、滨州市邹平县相望,西与济南市商河县、济阳县交界。惠民县是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故里,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属齐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山东省惠民县一带属齐郡厌次县这一建制。进入到西汉时期,改厌次县为富平县,属青州平原郡,该地区属之。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复改为厌次县,仍属平原郡,今滨州市惠民县一带属之。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惠民县一带成为曹魏的疆域。彼时,该地区依然为厌次县,属乐安郡。晋朝时期,厌次县属冀州所辖乐陵国。北魏时期,厌次县县治迁马岭城(今何坊乡二郎堂村北二里处)属沧州乐陵郡。北齐时期,废厌次县,将原厌次县并入阳信县,县治马岭城,属乐陵郡。在南北朝时期,今惠民县一带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该地区初为阳信县,属渤海郡。

公元586年,隋朝废渤海郡,设立棣州,县属棣州。公元596年,隋朝再次设立厌次县,属棣州,县治迁至今辛店乡先棣州村一带。公元606年,隋炀帝杨广这位皇帝在位时,废棣州,厌次县属沧州。不久,废沧州,再次设立渤海郡,厌次县属渤海郡,今惠民县一带随属之。唐朝建立后,厌次县属沧州。公元643年,再次设立棣州,州治驻厌次县。唐玄宗李隆基这位皇帝在位时,改棣州为乐安郡,厌次县属乐安郡。五代十国时期,今惠民县一带属棣州厌次县这一建制。宋朝时期,厌次县属河北东路棣州。

最后,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厌次县,域地入棣州。公元1426年后,今惠民县一带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武定州。公元1734年,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正式设立惠民县(因城东南20里有惠民沟而定名)惠民沟,现名孙家沟。为长约1.5公里的沟渠。由此,就惠民县这一建制,始于公元1734年,距今已有接近300年的历史了。到了1914年,惠民县属济南道。1928年,惠民县直属于山东省。2000年,撤销滨州地区,设立地级滨州市,惠民县属之至今。截至2018年底,惠民县总面积达135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65万人。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厌次

《晋书·地理志》乐陵国条中有:厌次、阳信、漯沃、新乐、乐陵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