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叶剑英为何弃用胡耀邦准备的讲话稿

历史 2020-01-08 17:41 阅读:84

闭幕讲话虽然没有入选“重要文献”但关于改革开放的主要思想,在“重要文献”中的其他文献里都得到了体现,例如他代表在国庆三十周年所作的报告,凝聚了全党的共识。这个报告发表后,党内外、国内外的反映都很好。这个报告在谈到封建主义时指出:“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别长,我们的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旧社会的许多痕迹。毫无疑问,我们的制度已经开始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但是,它还不成熟,不完善,还没有抵御和防止、十年这种严重袭击的准备。现在,它已经战胜了并且正在由此学会怎样防止这种袭击,因而将变得愈来愈健壮。”

是伟大的家,他为实现伟大历史转折、推动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立下了丰功伟绩。在实现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他的讲话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以至于在事情过去几十年以后,他于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闭幕讲话)还不时引起热议。

闭幕讲话是怎样起草的

关于闭幕讲话,由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的《传》是这样记载的:

“12月13日,在闭幕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着重强调了领导班子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和解放思想三个问题。他说,要顺利地进行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有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中央要有好的领导班子。我们的各级领导不仅要有自知之明,而且要有知人之明,真正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我们这些老、老同志为了中国的事业,南征北战,度过了大半个世纪,现在年岁都很大了。自然规律是违背不了的,事业总要后继有人。要造就和培养一大批事业的人,这是摆在全党全国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他接着说,为了建设现代化强国,一定要加强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健全的法制,也只有认真贯彻执行的法制,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他还向全党提出了勤奋学习、解放思想的任务。他说,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要大力提倡勤奋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学习科学技术,学习现代化的经济,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一定要密切实际。他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不容置疑的。”

这个讲话的全文,编入了1994年出版的《选集》

众所周知,我们的党和发表的重要文章和讲话,大都是有专门的班子、或者专人起草。当然,外国领导是这样。

因此,了解闭幕讲话是谁起草的,是依据什么思路起草的,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个讲话、以及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都是很有意义的。这些年来,围绕着闭幕讲话的起草人及其过程,出现了这么几种说法。

一、起草的,或者是找人起草的。

之女满妹(李恒)在《思念依然无尽》中写道:

“父亲根据这一情况(即中央工作会议由讨论经济转为全面拨乱反正—引者注)对他原来为起草的,准备在12月13日闭幕式上的讲话稿,作了进一步修改。”

在历史转折关头韩洪洪著则说:

“对讲话稿的起草,也作出了贡献。据于光远回忆,他听说很早就要找人帮助起草讲话稿,这个稿子就成为了闭幕会讲话的基础。”

在这里,韩洪洪依据的是于光远的回忆。那么,于光远是怎么回忆的呢?于光远的《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是这样写的:

“我听说很早就要找人为他起草大会讲话稿,这个稿子在手里。临近会议闭幕时他自己还在动脑筋考虑如何修改,由他的秘书动笔。”

“为起草的讲话稿,花费了很多精力;本人一再修改,推敲。”

然而,自称是参与讲话稿起草的女儿叶向真的回忆,和前面四本书的讲法则不一样。简单地说,就是找人为起草的讲话稿,并没有采用。最后采用的讲话稿,是他自己重起炉灶搞的。

二、叶向真谈“11月稿”“12日稿”和“17日稿”

叶向真回忆,“11月稿”是11月15日要中央党校的阮铭为起草的。其内容一是强调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周围。二是正面肯定该稿写道:

“这次大的一个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最大限度地发动亿万人民群众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党的大事。群众发动起来了,政治觉悟和识别能力提高了,党和国家的事情就好办了。”

三是把现代化与“专政下继续的理论”起来。四是强调民主的重要和安定团结的重要,强调:

“本来是要更大规模地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内部的民主。”

这篇讲话稿对解放思想、发扬民主反对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等重大问题没有论及。

◆1978年,与在中央工作会议上。

由此可见,“11月稿”基本上沿用了十一大政治报告的论断和思路。在这个稿起草工作完成后的近20天时间里,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央工作会议突破了原来定的议题,开成了一次为全面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作准备的会议。在这种形势下,自然无法使用这份讲话稿了。于是,他决定重起炉灶,自己组织人来重新起草讲话稿。

从11月25日之后到12月12日,由口述,叶向真和刘诗昆参加的“12日稿”完成。叶向真回忆:

“12日定稿时,玉泉山的‘秀才’胡绳到军科二号楼参加了讨论。同日晚9点、10点左右,我和刘诗昆专程到处,请他对讲话稿提意见,帮助把把关。邓对稿件观点没有提出意见,纠正了几处字词的用法。”

至于“17日稿”是在中央工作会议结束之后,由三中全会秘书组印发的正式文件,是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之四”发给与会人员的。这个文件稿在“12日稿”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文字上的加工修改,删改了一些有争议的或者比较敏感的问题,也增加了一些内容,特别是根据以前多次讲话的精神,增加了一大段关于加强法制建设的话。

后来收入《选集》中的这篇讲话,对12月17日三中全会正式印发的文件稿又作了一些删节和修改,在段落安排上也作了一些变动。主要是,讲话中有三处涉及的地方被全部删除。如“在这次会议上,同志作为我们党的主席、党的领袖,当着全体与会同志的面,公开作自我批评,讲得那样坦率、那样诚恳,使我们非常感动。在这方面,华主席给我们作出了榜样”等文字被删去。另外,“12日稿”和“17日稿”中都有的赞扬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勇于自我批评的一段话,也被删去。

三、朱佳木和与“12日稿”和“17日稿”

2008年9月,先后担任和秘书的朱佳木写的《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出版。朱佳木称,他亲历了“12日稿”最后的修改过程。他回忆道,1978年12月12日晚,他有事到家。刚要离开时,叶向真和刘诗昆进来,请修改“12日稿”朱佳木也留下来一道参与修改。夜里12点多,又亲自给打来电话,说请他帮忙。修改工作持续到13日凌晨3点。将稿件的五个部分调整为三个部分。朱佳木提出了添加一句关于民主的内容。第二天在闭幕会上讲完后,要求在印发前一定要请再改一下,于是又作了一些修改,并添加了两段文字,一段是关于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的,另一段是关于检察机关、和人民民主权力的。这就是“12日稿”和“17日稿”的定稿过程。和朱佳木提出的修改内容,在后来收入《选集》中的讲话中都可以看到。

根据上述当事人的回忆,可以看出,找人起草的“11月稿”由于没有触及解放思想、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等重大问题,不能适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因而没有被采用。另外组织人员写出了“12日稿”并请作了修改。“17日稿”是经过的修改后印发的。

闭幕讲话为何未入选“重要文献”

2016年,两篇关于闭幕讲话中高度赞扬的文章分别在《党史文汇》和《同舟共进》两家杂志刊登后,迅速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同舟共进》的文章的引用叶向真的回忆,说,关于的这段是叶帅定稿的时候自己添加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在会议结束后的公开稿(即“17日稿”—引者注)中,又把这一段去掉了。而且中央文献研究室1982年编选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以下均简称“重要文献”中均没有收录叶帅的这篇重要讲话。关于《同舟共进》文章的说法,笔者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叶向真在2008年的文章中说,“17日稿”仍然有那段的内容。因此,此文以叶向真自己文章中的说法为准。

叶向真在2008年的《财经》杂志上的文章,提到了未入选“重要文献”但未说明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在此前后,还有其他提到了这个问题。例如,在2009年2月11日,《南方周末》刊发的“重温改革初衷恢复历史真相—《重温30年前讲话》《叶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座谈会摘要”一文中,就有人提出。

“叶帅的报告是当年中央工作会议三大报告(另两篇即的报告、的报告)之一,是一篇今天看来仍有重大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历史性文献。当时没有说哪一篇是主报告。1982年编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没有收录叶帅的报告,德平同志的文章恢复了当年的历史真相,这是一个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问题。”

这里说的胡德平的文章,指的是发表在2008年10月2日《南方周末》上的《倡导民主法制反对封建主义胡德平:重温30年前讲话》

闭幕讲话为什么没有入选“重要文献”还有,为什么后来还删掉了关于的那一段?

如果我们回到当年的历史背景中去,答案应该是不难找到的。

“重要文献”是最早的反映新时期党的路线、理论、方针、政策的重要文献集,收入从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至1982年8月的中央决议、决定、指示、以及中央领导人的讲话、谈话、书信和文章等。此书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发展和逐步完善。

◆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

需要指出的是,从1978年11月至1982年8月,中央领导的人事出现重要变动。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5日,连续召开9次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批准向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事更动方案。由于“过去4年工作中的错误”“明显地违背了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愿望”“不适宜继续担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主席”而主动要求辞职。接替这两个职务的是和。

1981年,为了方便党员和了解和掌握中央精神,中央文献研究室报请中央同意,选编“重要文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出“重要文献”送审稿后,在看完稿件后写下了一段很重要的批示:

“为了便利于查阅中央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的规定和阐述,为了便利于党内同志考查中央一些主要负责同志的重要言论,我赞成《三中全会以来》这部重要文献的汇编集和选编集。”

从的批示可以看出,“重要文献”的目的,一是有利于学习和掌握中央的精神,二是要让中央领导的讲话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现在再看这篇闭幕讲话,至少可以发现两个因素,影响了入选“重要文献”

第一,在“17日稿”中,赞扬了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但是,他在讲话中,使与会者更难忘的是他对的自我批评精神的“非常感动”和称为“榜样”那时是的主席,是广东省委第二书记。两人都有自我批评精神,但在当时,两个人的所作所为产生的影响,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到了1982年出版“重要文献”时,中央人事已经变动,论及的话题是很有敏感性的。如果把这个有赞扬内容的文献选入,显然不合适。后来1994年编入《选集》的这个讲话稿,没有保留赞扬的内容。同样体现自我批评精神的的一段,也就没有保留下来。不过时过境迁,关于的一段,现在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

第二,一些后人,例如胡德平,评价闭幕讲话的最大亮点是谈到的反封建内容。当时的背景是,在闭幕会上,第一个讲话的说搞的是封建的,是第一个谈到了“封建”的。第二个发言的,在谈完“文革”的封建造成的危害后,说道:“我们要破除封建主义所造成的种种迷信,从禁锢中把我们的思想解放出来。我们的同志应该牢牢记住同志经常教导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关系。只要我们的思想解放了,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加快实现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最后讲话的是。他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纲领性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见《党史二卷》第1060页而这个讲话,没有提到反对封建主义问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话稿中,谈到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极其严重时,曾经有“因此比旧式的封建官僚主义还厉害”一句。但在定稿时把这句删掉了。由此可见,当时反对封建主义并不是中央的精神,至少不是主要精神。

“重要文献”的出版说明中写道:“收入本书的文件,均按原件付印。”如果“17日稿”被选入,按原件付印,显然不合适。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没有用找人起草的那份讲话稿,但并不等于他们之间对那时的形势和任务看法不一样。他们相互信任,有很多共同语言是公认的事实。据叶向真回忆,当“12日稿”出来后,因为对个别内容仍然拿不准,在12月13日上午请来看,看后表示同意。因此可以说,虽然的讲话稿是自己重新搞的,但其中的很多内容,肯定是两人的共识。

闭幕讲话虽然没有入选“重要文献”但关于改革开放的主要思想,在“重要文献”中的其他文献里都得到了体现,例如他代表在国庆三十周年所作的报告,凝聚了全党的共识。这个报告发表后,党内外、国内外的反映都很好。这个报告在谈到封建主义时指出: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别长,我们的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旧社会的许多痕迹。毫无疑问,我们的制度已经开始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但是,它还不成熟,不完善,还没有抵御和防止、十年这种严重袭击的准备。现在,它已经战胜了并且正在由此学会怎样防止这种袭击,因而将变得愈来愈健壮。”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讲话稿

讲话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讲话稿是人们在特定场合发表讲话的文稿;狭义的讲话稿即一般所说的领导讲话稿,是各级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发表带有宣传、指示、总结性质讲话的文稿。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表明事情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