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关于理解的书:你头脑里着了火,但没人能看见火焰

健康 2020-01-10 20:19 阅读:71

1.

活下去的理由

人生是艰难的。它也许美丽,也许精彩,却也艰难。大多数人的应对方式是不去考虑它,但有的人做不到。人类或许是唯独一个会得抑郁症的物种,但这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物种,我们创造了不可思议的东西—文明、语言、故事、情歌。我们知道我们会衰老、生病、死亡,每一个我们认识的人、爱的人都会衰老、生病、死亡。但我们必须记住,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爱。

2.

天生非此

英 奥利弗·詹姆斯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熊孩子?这些熊孩子天生就是这样吗?如果不是天生,那应该怎样避免养成熊孩子?

天生非此回答了我们的困惑,也提出了解决办法。

奥利弗.詹姆斯是一位儿童心理医生,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的工作是他接触到很多求助者,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一次次验证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他在《天生非此》中指出,一个人成长为什么样子,不是由基因决定的,而是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份认同、关爱或的综合影响。也就是说,成长的软环境对我们的性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扭转人们的错误观念,说明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天生非此》主要阐述了三个要点:

1、 基因不会对人类的心理产生影响。

2、 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份认同,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

3、 你不是生来如此,你可以改变现在的自己。

3.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英 珍妮特·温特森

我们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父母理想中的孩子是他们未能实现的自我。为人子女,就怀着如此义务成长,且总要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里。既无法摆脱父母给予我们的印记,只做自己便愈显艰难。

在温特森笔下,问题的症结变成了快乐和正常的取舍。养母曾对她说:“可以正常的话,你为什么要快乐呢?”正常到底是什么?在学校不惹麻烦,在家里循规蹈矩,在合适的年纪做合适的事,平平淡淡过一生,这就是别人眼里的正常吗?如果这样模板化的正常并非本性,是否就是要约束自己,削足适履?温特森显然不认同,她将养母眼中的理所当然反其意而用,书名直译为:倘能快乐,何必正常!

即使天赋异禀,温特森也拒绝成为标准化的”别人家的小孩“正常和快乐的选择题其实不很难。倘若我们心底暗暗羡慕过”可以爱你爱到让你做自己“的”别人家的父母“何妨可以让孩子拥有这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