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太子保卫战是真实的吗?

历史 2020-01-11 13:28 阅读:70

撰文 徐鹏霖

“不正经本纪”栏目,以中国历代王朝皇帝们的轶事、宫斗八卦,来与君品评历史或高光,或诡谲,或荒诞,亦或令人扼腕的片刻。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太子李玙,历史原型是唐玄宗第三子李亨

天宝三年,上元灯会,各派势力明争暗斗,长安百年繁华,面临空前危机。这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讲的故事。在这部剧中,除了要清除突厥间谍保卫长安之外,朝廷中的大臣们也打响了一起太子保卫战。

为何要保卫太子?原因在于,太子在整个剧中受到了皇帝、宰相的排挤,举步维艰,随时面临着被废的危险。剧中的太子李玙(历史原型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李亨)在司丞李必(历史原型为唐代名臣李泌)帮助下,不断化险为夷。

在唐朝,太子绝对是一个高危职业,随时面临被废被杀的危险。唐高祖时期的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所杀;唐太宗时期的太子李承乾被废;唐高宗时期的太子更是命途多舛,李忠、李弘、李贤、李显、李旦这五位太子,有三个被杀,活下来的李显、李旦也是九死一生。

唐玄宗时期的太子也不例外,武惠妃为了让儿子寿王李瑁当太子,联合了驸马杨洄构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兄弟,造成了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冤案,又联合李林甫(剧里叫林九郎)几次三番请唐玄宗立李瑁为太子,但是唐玄宗并没有立李瑁,而是立了李亨(剧中名为李玙)

显然,《长安十二时辰》剧中的太子李亨,日子也并不好过。这些压力一方面来自他的父亲唐玄宗。玄宗既希望李亨能够得到历练,治国理政才能得到提升,但同时也担心李亨势力大了之后容易夺权,在许多方面防着他。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朝中大臣,玄宗时期,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等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也打压太子,与其明争暗斗,这些都成为李亨面临的巨大压力。

靠儿子登基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6月14日,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马嵬驿站。唐玄宗及其家人、随臣、军队都人困马乏。此时,他已无心享受与杨贵妃的恩爱时光,而是焦虑自己的军队能否平定叛乱。

就在前一年,公元755年11月9日,范阳、河东、卢龙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随后攻占洛阳。第二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燕帝,建元圣武。同年的5月,叛军破潼关。6月13日,玄宗带领少数家人、随臣逃出长安。14日,玄宗逃亡途经马嵬驿站时,发生了兵变。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

安禄山叛乱后,玄宗本想让位于太子,由于宰相杨国忠及其姐妹的反对而没有实现。长安被攻陷之前,杨国忠劝说玄宗去自己的老巢避难。玄宗年事已高,加之贪图安逸便同意了这项建议。但对于太子李亨来说,一旦到了蜀地,恐怕自己的力量将受到杨国忠的牵制,极有可能永无出头之日。也正因如此,李亨走了一步险棋—在马嵬,发动兵变,除掉了杨国忠以及杨贵妃,自己上位。

但令李亨始料不及的是,陈玄礼身为禁军首领,在处死贵妃后,带头向玄宗表示效忠。在诛杨国忠一事上陈玄礼与李亨意见一致,但是他仍然忠于玄宗,这令李亨的上位之路变得艰难。

马嵬之变第二天,玄宗率众准备继续西行。当地的父老乡亲希望玄宗不要一味地逃避,他们站在驿道中间,恳切地挽留玄宗道:今天陛下舍此欲向何处?长安才是您的家啊!

玄宗享乐几十年,自然不愿领兵打仗,辛苦度日,但是身为一国之君,此时逃跑却也羞愧难言。玄宗率领一众人马先行,让太子李亨殿后,安抚百姓,再追赶前方队伍。

此时,李亨也很犹豫,不知何去何从。那些挽留玄宗不成的人于是又七嘴八舌地对李亨说:既然您的父皇不肯留下,我们愿意率领子弟跟随殿下东行破贼,收复长安。

这个时候,李亨的三子建宁王李倓挺身而出,为李亨谋划了一条万全之计: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另立中央。

李倓给出的理由是:唐玄宗入蜀,等于偏安,把大散关以东拱手送给叛军。而李亨身为太子,有收拾精兵强将,收复中原,平定叛乱。更重要的是,朔方军(唐王朝的一支边防军,势力较强)主力尚在,可以以此为基地。并且,朔方军的主帅郭子仪、李光弼曾经是李亨的下属,可以为其所用。

李亨采纳了儿子的建议。想到可以收复,建立功勋,到时皇位不过探囊取物而已。他不再坚持,派儿子李俶飞驰禀告玄宗,远在的玄宗在现实情况压力下,并没有拒绝这一提议。

天宝十五年(756年)7月9日,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经过一番布置与筹划,7月12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当天,肃宗就派使者前往,向太上皇报告这一。

唐肃宗灵武即位图(fotoe 图)

随后,李亨在儿子以及众臣的帮助之下,不断收复失地,逐步平息了安史之乱。

父子反目

但唐肃宗李亨当了皇帝之后,深刻体会到了父亲的担忧,他也开始忌惮起儿子来了,毕竟祖上有这个传统,而且他自己也是从父亲那里夺权的。

形势稳定后,李亨开始担心李倓会威胁到他的皇位。

李倓这个人十分优秀,擅长骑射,也读了不少书,文武双全。《新唐书》中记载,“承天皇帝倓,始王建宁,英毅有才略,善骑射。”

更重要的是,马嵬之变也是李倓出的主意,平定叛乱也是李倓身先士卒,为李亨夺取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多人开始说李倓就是曾经的李世民。唐肃宗本来就害怕李倓叛乱,恰巧在这时一些小人挑拨离间,最终导致李倓死亡。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李亨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李亨宠信的张皇后,也蓄意陷害李倓。

关于李倓的死因,《新唐书》写道:“倓忠謇,数为帝言之,由是为良娣(张皇后在肃宗即位前为张良娣)辅国所谮,妄曰:倓恨不总兵,郁郁有异志。帝惑偏语,赐倓死。”李倓为人正直,多次向肃宗揭露李辅国、张皇后二人罪恶,李辅国、张皇后诬陷李倓欲谋害其兄广平王李豫,肃宗听信谗言,赐李倓死。

李倓死后,张皇后又把矛头对准皇长子李豫。

唐肃宗李亨墓建陵标志碑,陕西礼泉县五将山。fotoe 图

公元762年4月,唐肃宗病重,此时张皇后准备谋害李豫,立自己的儿子李系为太子,张皇后矫诏让李豫进宫侍疾,并带着200人准备在宫中发动兵变捕杀李豫。但是当时的宦官程元振和李辅国已经提前知道了谋刺计划,李辅国出兵在三殿逮捕了张皇后。

唐肃宗惊闻,急火攻心,一命呜呼。李辅国等人拥立李豫继位,即唐代宗。张皇后随后也被赐死。

~END~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李亨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男,本名李玙,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唐朝皇帝,756年—762年在位。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唐玄宗逃往四川,李亨即位于灵武。肃宗在位7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岁。肃宗在位期间,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肃宗死后,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唐代宗),把肃宗葬于建陵(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18里的武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