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创始“以丞相褒侯”的先河,他有哪些功劳?

历史 2023-01-28 18:05 阅读:16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京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为西汉名臣。趣前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阅。

  元光五年(前130年)八月,汉武帝再次下诏各郡国举贤能,菑川国再一次引荐公孙弘赴京。可以进京承受皇帝召见,这肯定是天大的时机。元光元年(前134),广川人董仲舒便是在与武帝的策问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而名扬全国。但公孙弘对送上门的时机却予以婉拒,建元元年(前140)公孙弘就曾被郡国推荐入京,却因出使匈奴的成果让汉武帝很不满足,又辞官回乡。但郡国官员一时又找不到适宜的人才,七十岁的公孙弘只好应命。

  公孙弘,菑川人,年少时因通《诗》、《书》而出名郡国。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二十一岁的公孙弘与同龄的贾谊一道被征为博士,这年董仲舒才刚刚出世。文帝刚继位时,陈平、周勃等一批功臣勋贵操纵朝政,贾谊,公孙弘这样的年青儒生倍受架空,贾谊被放逐到长沙国任相,公孙弘也因犯错去职回家。贫穷的时候,公孙弘被逼当郡国猪倌到海边放猪。四十岁的时候开端学《春秋公羊传》,也学有所成,名扬郡国。

  第三次被征召入朝后,武帝向众贤能发下制书策问天人之道。太常阅卷后以为公孙弘的对策陈词滥调,并无多少新意,将其列为劣等。不料疏文递上后,武帝一眼就看中了公孙弘的文章,将其提升为榜首,并诏公孙弘入见,拜为博士。

  作为一个儒学经师,公孙弘对于《春秋公羊传》的研习不及更具学者气味的董仲舒。但饱经年月打磨的公孙弘处事更为油滑,其思维也更靠近实践。对策中提出的四条治国关键除了儒家宣传的仁、义、礼,还有法家的权术。汉武帝其人外儒内法,尽管承受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但仅仅借儒家的大一统思维保护皇权,并没有把儒家经学真有用于治国理政中。在内心深处,汉武帝认可的仍是法家,这契合武帝一向的蛮横风格。董仲舒书生气太重,偏理想化,不会灵敏变通,所以武帝对他敬而不必。

  公孙弘就不相同了,长于交融变通。比方主张法不远义,和不远礼,即法则要考虑到品德情面而不远离道义,大众就会遵守法则,不违背道义;调和要据守根本的人际准则而不远离礼节,大众就会互相接近而不产生对立。这种儒法合流的治国理念比朴实的儒学治国更有用,也很对汉武帝的脾气,因而公孙弘得以被武帝重用。元朔五年(前124年),公孙弘被武帝封侯拜相,走上了人生巅峰。

  汉朝树立以来,丞相均为功臣勋贵,唯一公孙弘身世布衣,没有

  侯爵。所以武帝下诏封平津乡650户给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公孙弘由此成为汉朝以丞相封侯榜首人,尔后以丞相封侯的常规亦始于此。

  武帝委任公孙弘一方面用他推广儒家治国,另一方面则是垂青了公孙弘身世草根,无政治根基布景。布衣丞相公孙弘也深知武帝意图,从不与武帝产生正面争论,武帝一旦与其定见不合,公孙弘立马认错请罪,然后再从长计议。武帝问政时,公孙弘都是把各种主张都提出来,让武帝自己挑选。

  不过公孙弘也并非对武帝毫无准则的依从,作为一个儒者,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汉武帝曾想把建造北方朔方郡,朝鲜沧海郡与运营西南夷一起实施,公孙弘以为这样公民担负太重,就上奏不修朔方郡,武帝不准其奏。但公孙弘并没有抛弃,而是撤退一步向武帝请罪,给武帝一个台阶下。然后迂回斡旋使汉武帝中止了修沧海郡与运营西南夷,减轻了公民担负。

  汉初博士专于学术,皇帝虽会问政于博士,但仅仅咨询,博士在政治决议计划中并没有起到多大效果。汉武帝罢黜百家后,朝廷只建立研习儒家五经的博士,但这时的五经博士仅仅比之前更具有话语权,仍然没有决议计划权。直到公孙弘的呈现才改变了这一局势。

  公孙弘规则五经博士设置弟子五十人,作为人才库备用,经过经艺考试从中选拔人才当官,将经学与功名挂钩。所以全国之人竞相研读经学,儒家士大夫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汉武帝临终时,给汉昭帝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满是功臣贵戚。到汉宣帝临终时,给汉元帝留下的三名辅政大臣史高、萧望之、周勘,其间只要史高是外戚,萧望之和周勘都是儒家士大夫。这一改变的背面推动者正是公孙弘。

  董仲舒奠定理论,公孙弘具体履行,二人为儒家思维的开展立下了大功。但一提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们只会想起董仲舒,公孙弘的知名度则要小得多。一方面是董仲舒首先提出了观念,掩盖了后来者的光辉。另一方面则是公孙弘私德有亏,不为后世人推重。公孙弘为人外表宽和,实则气量狭小。因董仲舒才学在公孙弘之上,公孙弘就设法把董仲舒迁为胶西相。胶西王娇纵不法,残暴暴戾。公孙弘想借刀杀人,成果董仲舒命大,当了几年胶西相后就辞官归隐专注做学问去了。

  对于其他朝臣,公孙弘也常常挖坑使拌。每次奏事,公孙弘都让他人先说,自己看武帝脸色见风使舵,因而被武帝欣赏信赖。却也开罪了朝臣。直臣汲黯就被其坑过好屡次,气得汲黯在武帝与朝臣面前当众责备公孙弘多诈而无情实,说好的跟我一起上奏,可最终却变卦又对立最初商议好的奏议,是不忠诚的体现。公孙弘因而记恨汲黯,

  右内史管界内多有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寓居,很难办理。公孙弘就向武帝提议调任汲黯为右内史,想让汲黯去冒犯达官高贵,引火烧身。但汲黯坚强不屈,法律严正,武帝都对他很尊敬。在右内史任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从未废弛荒疏过。

  有这样的污点,公孙弘的知名度不如董仲舒也就不足为怪了。但就此定论公孙弘是一个坏人也不对。前面讲到的他能以全国苍生为重劝谏武帝便是一个闪光点。此外,公孙弘作为一个丞相,俸禄很高,却非常的低沉节省,史载他“夜寝为布被”,“食一肉脱粟之饭。”俸禄都用于周济自己草根年代的贫贱之交。汲黯说他的节省是沽名钓誉,他则回应道齐国的管仲日子富有奢华,而晏婴节省朴素,两人都把齐国管理得好好的。定论便是,臣子的日子是奢华仍是俭朴,仅仅个人日子作风问题,与他对国家的奉献没有联络。从这个视点来说,公孙弘确实私德有亏,但并没有对他治国理政形成多大负面影响。他建立儒家经学的政治地位,在执政过程中能以全国苍生为重,于国于民仍是有奉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