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悲催太子, 当储君26年中风瘫痪, 父皇去世后却立马站了起来

历史 2020-01-13 18:29 阅读:60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纵观历史,古代皇帝在位时期,一般在盛年时期就会册立太子,以免将来突遇变故从而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因此,国本问题也一直是令满朝文武争论不休的话题。不过大部分皇子都是在年少之时就被诏书册立为储君,接受专门的教育,年纪稍长后逐渐接触朝政,甚至还会在一些祭祀礼仪场合代替皇帝出席,或者行使监国大权。

明光宗朱常洛画像

一般而言,古代皇帝的寿命都不太长,因此太子们倒也等得起。倘若遇到极其长寿的父皇,那么太子们往往就会过得非常压抑憋屈。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明朝的“一月天子”朱常洛,他19岁时被立为太子,一直到38岁之时才坐上皇位,这下彻底释放自我,结果因为过度放纵,最终一命呜呼。事实上,唐朝还有一位同样悲催的皇帝—他在储君之位上待了整整26年,甚至还不幸中风瘫倒,直到父亲去世,他才勉强站了起来。这位倒霉至极的皇帝,便是唐顺宗李诵。

唐代大明宫数字复原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同年十二月,宣王李诵被其册立为储君,此时他不过19岁。直到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太子李诵依照德宗皇帝的遗诏继位,这时候已经过去26年,从热血青年成为病恹恹的老者。不过在这段时期,李诵倒也成长了不少—他见过藩镇割据势力作乱,也看过朝堂各派相互攻讦。在此情形之下,李诵的政治手段也逐渐走向成熟,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慈孝宽大,仁而善断”

唐代皇帝形象

令人称道的是,太子李诵在“泾师之变”中的表现可谓亮眼至极。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镇守泾原镇士的军队忽然发动叛变,猝不及防之下,长安也因此沦陷。唐德宗出逃后,李诵身先士卒,据城迎敌。“奉天保卫战”中,将士们受到李诵鼓舞,并数次击败了来犯敌军。经此一事,李诵在朝中的威望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还朝之后,唐德宗为打压朝臣,开始重用宦官与奸相,裴延龄、韦渠牟等一干奸佞,开始在朝中结党营私。从未对朝政表过态的李诵,这次终于不再隐忍。

唐代太子剧照

李诵总会寻找恰当时机,委婉向父皇指出其错误。就这样,裴延龄等人终究没能成功当上宰相,一代文豪韩愈曾盛赞其“居储位二十年,天下阴受其赐”这句评价虽然有些溢美,但从李诵二十六年的储君生涯来看,他确实为国家做出了不少贡献,而且还与父皇保持着良好关系。可惜的是,多年储君生活实在太过压抑,李诵的身体状况愈发不容乐观。就在唐德宗去世的前一年,李诵不幸中风倒地,醒来之后已经口不能言,长期躺在病榻上。本身就已病重的唐德宗,得知太子忽然中风的噩耗,病情急剧恶化,最终于一年之后去世。

唐顺宗李诵塑像

皇帝去世,太子中风,一时间朝堂之上流言四起。受到父亲去世和朝政动荡的双重压力,李诵竟然神奇般地站了起来,最终继承大位,是为唐顺宗。唐顺宗继位以后,支持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发动永安革新,因此触怒了宦官阶层。不久之后,受身体原因以及宦官俱文珍干政的影响,唐德宗在登基后八个月,只好无奈将皇位内禅给了嫡长子李纯。次年,唐顺宗李诵驾崩,时年46岁,其一生遭遇也令人无比惋惜。

参考文献:

旧唐书资治通鉴·唐纪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李诵

唐顺宗李诵是德宗的长子,肃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十二日出生于长安。居储位二十余年。李诵“性宽仁有断”,且素有大志,对肃宗朝以来形成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及其弊政颇为不满。为太子时,常与侍读王叔文、王俖等谋划继位后的改革之事,并留意物色人才。顺宗在位时,唐朝已由盛转衰,虽战乱得以平息,但国库空虚,人口锐减,割据势力严重。顺宗即位后,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民生的措施,整顿吏治,史称「永贞革新」。但为夺取宦官的兵权,触怒了守旧的老臣和宦官们,被迫退位,传位于太子,次年病死,仅四十五岁。

延伸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