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相李林甫在历史上是怎样一个人物?安史之乱是他导致的吗?

历史 2020-01-13 18:29 阅读:68

近日,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正在热播。在剧中,右相林九郎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老谋深算,工于心计。那么,真实历史中是否有林九郎这个人物?他又在历史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其实,《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林九郎人物原型就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宰相李林甫。历史上对于李林甫的评价几乎都是贬义的,比如指责他蔽塞言路,排挤贤才,败坏纲纪,重用胡将导致“安史之乱”等等。从这些评价上来看,李林甫的罪名可以说是罄竹难书了。然而,令人颇感疑惑的是,李林甫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升任中书令(百官之首,因位列皇帝右侧,故称右相)后,一直在这个职务上干了将近十七年,最后因病逝才自动离任。如果李林甫彻头彻尾是一个阴险狡诈,口蜜腹剑之徒,他能在右相之职上工作了这么长时间,身为皇帝的唐玄宗该有多糊涂呢?可事实上,唐玄宗尽管晚年荒于政事、沉溺酒色,但他却绝对不是一个糊涂的帝王。他之所以能在这么长时间内一直信任李林甫,自然有他的原因。

历史上对唐玄宗执政前期的评价非常高,称赞他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历史上的鼎盛时代—开元盛世。当时唐玄宗手下的名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因此备受世人赞誉。而到了执政中期,唐玄宗开始志得意满,专注享乐,为后来的“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了隐患。作为唐玄宗执政中期的右相,李林甫自然就被世人认定成是一个阿谀奉承、溜须拍奸臣。然而,事实真相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唐玄宗是一位有宏图大志的帝王,他的目标不仅是要让国内歌舞升平,还想要将大唐帝国的疆域开拓到空前辽阔的程度。因此在唐玄宗执政时期,唐朝的对外军事战争相当频繁,杜甫在《兵车行》里就这样写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里的武皇就是暗指唐玄宗。

然而,虽然唐朝在对外军事扩张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自身所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巨大。一方面是庞大的军费支出让国库承受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随着疆域的扩张,以“兵农合一”为特点的府兵制开始出现诸多弊端。李林甫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接替张九龄担任中书令,走上大唐帝国的政治舞台最中心。

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贤相,他们的治国理念就是儒家提倡的那一套轻徭薄赋,为政清廉等等。可是,唐玄宗要开疆拓土需要大笔银子。这些贤相能帮皇帝省钱,却没办法帮皇帝生钱。唐玄宗想要搞增收,就得启用一批懂得如何生钱的大臣,而李林甫正是一位理财高手。

李林甫上台后,很快就帮唐玄宗想到了解决难题的办法。当时大唐帝国主要的财政压力是庞大的军费支出。李林甫就提出在边疆地区设立缘边节度使,将当地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全部下放给节度使。如此一来,朝廷只要提出大政方针,具体事务则都由节度使去操作,朝廷不需要为此费心,也不需要为边防军务拨款,因为权力都已经移交给了节度使,剩下的事情就是让节度使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一政策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但朝廷的财政压力顿时化解,而且唐军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因为节度使招募的都是专业士兵,其作战能力比原来的府兵不知道要高出几个档次。但下放权力给节度使的弊端也很明显,因为节度使掌握了当地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就可以趁机做大势力,拥兵自重。节度使手下的士兵们也不再听命于皇帝,而是完全受节度使调遣。

为此,李林甫也想到了应对办法,那就是全部任用非汉人的将领担任节度使。这些非汉人节度使在朝廷里没有根基,所以很难做到内外勾结。即便真有哪个节度使有了不臣之心,那也只是个体,不可能所有节度使同时。谁要是真打算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大唐帝国,那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因此,李林甫的这项制度设计从初衷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唐朝最终还是受到这项制度的重创,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李林甫掌权期间,对节度使掌控的非常到位。就连后来发动“安史之乱”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李林甫面前也只能是唯唯诺诺,大气不敢出。因为节度使们都很明白自己的权力来自朝廷,如果鲁莽行事,朝廷也随时有可能收走他们的权力。

李林甫死后,杨贵妃的杨国忠接替了右相之职。杨国忠不信任李林甫提拔的这些节度使,便想将他们一一排挤出去。安禄山在诸节度使中算势力比较庞大的,因此杨国忠打算枪打出头鸟。他不断在唐玄宗身边说安禄山迟早会,搞得安禄山惶惶不可终日。安禄山知道长此以往,朝廷的铁拳终将打到他的身上,于是他铤而走险,掀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安禄山的叛军虽锋芒毕露,但总体实力与唐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这跟李林甫当初的制衡策略基本相符。可关键时刻,唐玄宗和杨国忠的胡乱指挥导致唐军主力遭叛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安史之乱”自此才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李林甫

李林甫为唐玄宗李隆基朝代的著名奸相。他出身于李唐宗室,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林甫善音律,无才学,会机变,善钻营,是一个口有蜜而腹有剑的阴险之徒。

节度使

节度使,我国历史时期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