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没打过什么胜仗,为何做到大将军?

历史 2023-02-09 11:34 阅读:15

  魏国的高平陵事故后,我们可以介绍下吴国的宫斗了。

  吴国的权力斗争比较魏国,毫不逊色,由于孙权作为裁判员亲身下场,导致吴国的权斗愈加血腥,惨烈,孙权要抵挡的是谁呢?

  吴郡四姓!

  吴郡有四大豪族,人称“吴郡四姓”,分别是张氏(张温)、朱氏(朱据、朱桓)、陆氏(陆逊)、顾氏(顾雍)。

  世说新语中这样描绘四姓的家风:张文,朱武,陆忠,顾厚。

  吴郡四姓作为江东实力最强的豪族,前期和孙氏的联系并不和谐,陆逊的祖父陆康当年更是和孙策打了两年的战争。孙策从194年打到195年,整整打了两年才攻陷了庐江(围城数重,受敌二年,城陷)

  吴郡陆氏在此战中相同损失惨重,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宗族掌舵者陆康在城陷一个多月后病故(月余,发病卒,年七十)

  陆家崛起的重担压在了其时毫不起眼的陆逊身上(逊少孤,侍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属还吴。逊年长於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

  跟着孙策、孙权对江东的控制越来越安定,吴郡四大家族如果要当官,要保持宗族利益,有必要做出退让,和孙氏协作。

  即便和孙氏有家国仇视的陆家,也入仕孙权,陆逊更是在夷陵之战中力挽狂澜打败刘备,石亭之战大北曹休,为吴国立下赫赫战功。

  孙权和陆逊一度联系如蜜,曾亲身执鞭为陆逊在前开路,令百官朝陆逊下跪孙权(假陆逊黄钺,吴主亲执鞭以见之)为其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置上大将军,位置高于三公(拜上大将军、右都护)

  但即便如此,对孙权来说,他最信赖、倚重的人仍是早年跟着他父兄打天下的江北宿将和逃避战乱从江北逃难到江东的士人。

  原因是啥呢?

  这些江北派没有根基,容易被君王控制!

  吴国第一任丞相孙邵,就是青州人。

  孙权称吴王后,录用孙邵为丞相,并被加封为威远将军。

  孙邵当丞相没多久,就遭到了张温(吴郡四姓之张氏)、暨艳的联合弹劾,孙邵被逼恳求辞去职务来谢罪,孙权顶住压力,释免了他,仍让他作丞相。

  位高权重的丞相,江东士族都敢弹劾,这令孙权十分忌惮。

  跟着江北重臣鲁肃、吕蒙先后去世,江东士族又有从头崛起的趋势,两边的实力平衡要被打破了!

  其实背面的逻辑也很简单,北方康复安稳,为孙氏立国供给了人才根底的“北士南流”也底子中止,江北派逐渐被本土派所限制。

  孙权决议镇压吴郡四姓,拿谁开刀呢?

  陆逊:上大将军,把握荆州重兵,动不了。

  顾雍:为人慎重,挑不出缺点。

  朱据:文武兼备,孙权视他为吕蒙的继任者,还将公主孙鲁育嫁给了他。

  只剩下张温了。

  张温,字惠恕,吴郡吴县人。

  父亲张允,因小看金钱注重贤士,声名显扬州郡,曾任孙权的东曹(父允,以轻财重士,名显州郡,为孙权东曹掾。)

  张温从小就涵养节操,容貌奇特傲岸(温少修节操,容貌奇伟。)

  孙权和他攀谈时,张温谈吐文雅对答如流,旁观者为之爱慕。

  张温当官的起步十分之高,很快就坐到了选曹尚书,又迁为太子太傅(征到延见,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

  很受信赖(甚见信重)

  可是为了平衡两派的力气,有必要削弱吴郡四姓的实力,怎样整到这位大名士呢?

  张温正好有两个凭据落在孙权手里

  1、暨艳事情

  暨艳字子休,也是吴郡人,张温的同乡挚友。

  因张温引荐踏上宦途,张温卸任选曹尚书后,引荐暨艳继任。

  选曹尚书相当于人事部长,权柄计重,那么重要的岗位竟然就被张家垄断了,由此可见吴郡四姓此刻权势滔天的程度。

  暨艳就任后,十分生猛,他提出要搞一次大规模的官吏查核,把不合格的庸吏都刷下去。

  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差异,贤愚异贯。弹射百僚,核选三署,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其守故者十未能一,其居位贪鄙,志节污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而愤懑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

  暨艳是张温引荐上去的,他天然不会对吴郡四家下手,针对的谁就显而易见了。

  当然打击规模太广,其间或许也牵扯了其它部分江东士族的子弟,成果闹得人人自危,引起愤懑声积!

  孙权亲身出头给暨艳科罪:专用私情,就事不依据正义,强逼自杀(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正义。艳、彪皆坐自杀)

  作为引荐人的张温天然也难逃关连。

  2、出蜀事情

  223年11月,蜀汉内部政局安稳后,丞相开端派中郎将邓芝来江东订立盟约。孙权十分赏识邓芝的坦率,给丞相的回信中提到: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第二年夏天,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张温回访成都。

  张温为标明宽和的诚心,在递上蜀汉朝廷的文书里故意赞颂蜀汉,大力赏识蜀汉政治:

  臣自悠远的边境,直到贵国首都之郊,一再遭受贵国殊礼招待,恩诏不断传至,我受此荣耀感到惶惧,又感到意外的惊讶和不安(臣自入远境,及即近郊,频蒙劳来,恩诏辄加,以荣自惧,悚怛若惊)

  孙权暗恨张温赏识蜀汉政治(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

  最要害的仍是声名大盛!

  正碰上暨艳事情产生,所以借此机会找出张温的差错()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而发举)

  孙权将张温缉拿坐牢,计划将其处死。

  其时无人敢为其说话,只要骆统以为张温无罪,为期其辩。

  骆统也是江东人士,会稽郡人。

  孙权一点点不予理睬(权终不纳)

  张温最终被贬为布衣(后六年,温病卒)他的两个弟弟也同时遭到免除,就这样,吴郡四姓中的张氏宗族首先退出历史舞台。

  但其他三家依然权势滔天。

  孙权称帝时,位置最高的重臣依次是上大将军(吴国特有的官位)陆逊、大将军诸葛瑾以及丞相顾雍。

  吴郡四姓依然占有绝对优势,江北派里的张昭由于赤壁之战前的屈服言辞,早被孙权踢出了核心层。

  诸葛瑾就是在这个布景下火速选拔起来。

  客观地说,诸葛瑾终身战绩乏善可陈,底子没打过什么胜仗,但能做到大将军其原因,无非有两点:

  一、他是江北人;

  二、他深谙官场之道。在诸葛瑾的终身中,从没跟任何人产生过抵触,无论是劝谏孙权,仍是平衡同僚间的联系,他都很有手法。

  此外,诸葛瑾为人极端慎重,即便在吴蜀两国联系极佳的时期,他出使蜀国时,只在公共场所谈及公务,从不私底下跟弟弟诸葛亮会晤(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忘我面),

  刘备讨吴时,诸葛瑾身在南郡,其时有人进毁谤诽谤诸葛瑾,称其与刘备互通信息,谣言甚盛。

  竟然是陆逊上表力保诸葛瑾绝无反意,孙权也很赏识诸葛瑾的为人:“我和子瑜在一起很多年了,有生死不易的誓词(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此外,诸葛瑾的知己老友江北派的步骘也被孙权重用,担任骠骑将军,都督西陵,镇抚吴蜀边境。

  瞧瞧孙权这手法,即便表面上在如何垂青陆逊,实践却派了两个江北派在荆州制衡他。

  跟着张氏宗族的退出,孙权好像暂时收敛了对吴郡四姓的打击,可是几年后,校事官(相当于明朝的锦衣卫)吕壹案,又再次点着了权斗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