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怎么补?教你一碗温胃健脾汤,喝得脾胃越来越暖

美食 2020-01-13 19:09 阅读:73

脾胃虚弱包含了多个方面,例如脾虚、胃虚等多种情况,今天给大家详细的讲讲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和调理方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脾胃虚弱的症状有哪些:

脾胃虚弱的常见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如表现为脾气虚则见: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如表现为脾阳虚则见: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白带多质稀。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如表现为脾不统血则见:为脾气虚则运化无力,气血亏虚,可见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一为多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便血而属脾不统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杂,或先便后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见脾气虚症状;崩漏而属脾不统血者,表现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色淡质薄,面色白或虚浮,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等。

如表现为中气下陷则见:面色淡白,眩晕易汗,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浑浊如米泔等。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腹泻等病。

如表现为胃阴虚则见:见口干唇燥,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适,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

如表现为脾胃虚寒则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脾胃虚弱如何调理

1、冬瓜薏米扁豆汤

材料:冬瓜500克、薏米50克、湘莲肉30克、扁豆30克、瘦肉300克。

做法:冬瓜洗净切块,瘦肉切块,薏米莲子扁豆洗净,加适量水煲二个钟,加盐少许,即成。

功效:脾胃湿热,胃肠不适者适用,虚寒者不宜,最宜夏天服用。

2、归蓍羊肉煲

材料:当归9克、黄蓍30克、生姜三片、羊肉500克。

做法:羊肉洗净切块,放热水中加生姜少许,煲五分钟捞起,加以上药材再加适量水煲二个钟,加盐少许,即成。

功效:温中补虚,补脾益胃,气虚最宜。

3、胡椒莲子猪肚汤

材料:胡椒9克、莲子60克、佛手9克、猪肚一个。

做法:猪肚洗净放入滚水中煲五分钟捞起,胡椒(布包)加莲子、佛手,加适量水煲二个钟,加盐少许,即成。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脾胃

脾胃在中医学中指脾经和胃经,胃主消化,旧说脾有助胃消化的功能,故每并称。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故脾胃乃后天之本。生活中的饮食不节、过食肥腻、忧思过度、偏食偏嗜、饥饱不均等都可能伤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要善于保护脾胃;如在患病时,针对病情进行忌口,用药时也要顾及脾胃等等,都是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中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