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他们不喜欢的

育儿 2020-01-13 16:38 阅读:71

书籍介绍: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不仅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

伍绮诗(Celeste Ng)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父母均为科学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作为香港移民二代,伍绮诗在美国长大、自哈佛毕业,从小受到西方教育的同时,仍然在父母的熏陶下,思考着华裔身份的处境:“我觉得我的父母十分清楚我们属于异类这个事实,人们会根据我的行为假定我的整个族群是怎样的。”她的父母一直教育她,“要在学校好好表现,否则别人可能对中国人有不好的看法”或者是,“你应该待人和善,否则别人会觉得中国人粗鲁”她对此表示:“这些话听起来似乎挺蠢,但成见就是这样形成的。”

莉迪亚:

书中都是以她为开始,又以她为结束。主角莉迪亚16岁,是中美混血儿,是三个孩子里面唯一一个拥有蓝眼睛的人,因此成为了母亲的宠儿,没有真正的朋友,常常独自一个人沉默,一个人坐车,不快乐,学习成绩优异,对父母说谎。

在她小的时候,她的母亲曾经失踪两个月,但正是因为那一次经历,她便继承了她母亲的梦想,她们对她的爱让她感到窒息,她的压力非常大,等她的去了哈佛,她便开始顶不住了,因为在家里只有她的一直理解她,支持她,但他离开了,再到杰克对她的拒绝,她再也承受不住了。

她一直生活在母亲的恐惧中,她害怕她的母亲再次消失,父亲再次崩溃,全家再次瓦解,从那以后,她母亲的所有心愿都变成了她的承诺,只要她能留下,她对母亲吩咐的每一件事,都竭力去完成,去接受那去自己不喜欢的,去完成母亲的梦想,但那些太沉重了,也不适合她,她渐渐的跟不上了,却无法开口,但她每完成一个小目标能让她的父母感到快乐,直到她最终再也撑不住。

孩子们的许多想法都是无声的,表面上看起来她很喜欢你给她安排的一切,但内心深处却一直很讨厌,这也需要做父母的用心去理解和发现孩子的想法。

很多父母以爱的借口要求孩子,对孩子给予极高的期望,要求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却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什么。给孩子的人生之路提各种规划和建议,希望孩子能按着自己的来,用自己的经验去给孩子营造未来,也希望孩子能完成自己曾经未完成的梦想,但最终却是害了孩子。

强加给孩子只会让孩子走向崩溃边缘,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他们会活出他们自己想要的样子来。

詹姆斯·李:

詹姆斯·李是中国人,他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的父母是中国人。詹姆斯的父母在爱荷华州一所小寄宿学校找到一份工作,在当时那种工作机会宝贵,大家都在挨饿,并且通过入学考试可以免费入校读书。他是那所学校的第一个东方人,他的父母因为是校工,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连老师也是,更因为他是外国人,他是外来的,他遭受到各种嘲笑和欺负,他从来不去参加任何的活动,他没有朋友,他坐在椅子上都坐不稳害怕别人把他撵走,他在此待了十二年,却从来没有觉得那是他的家,直到他遇到玛丽琳,她让他觉得他好像融入了美国,但他内心却一直没有,他内心也一直害怕她歧视他。

因为种族歧视,他们家里所有人都受到了歧视,与他们相邻的邻居却像是陌生人,父母从来不交际,不在家请客,没有举行过晚餐派对,没有牌友等等,他们都没有真正的朋友,非常的孤寂。孩子在学校也没有什么朋友,受到他人的嘲笑和欺负,不参加任何聚会,假装同学给父母看,让父母以为自己有朋友。

詹姆斯他也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他在他的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童年的阴影,但他却毫无作为,撒手不管,冷冷的看着。一直到他的女儿死亡之后,他才认识到原来他的女儿也未曾融入到美国的生活中,他的女儿原来都是假装自己有很多朋友。

在当时,美国种族歧视非常严重,中国人在美国受到各种歧视,禁止中国人移民美国,而中国人想法设法的偷渡到了美国—这片鼓吹人人生而平等的土地,他们使用假名,希望不被发现,不被遣返回国,所以他们拼命想融入人群,极力避免与众不同。

詹姆斯即便出生于美国本土,但他却从来不觉得自己属于这里,他的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珠都映衬着他不是美国人,他在学校便遭受到他人的歧视和嘲笑,在竞选工作岗位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走在路上也被他人注视,各种各样深深的歧视,他的梦想便是融入人群。

玛丽琳:

玛丽琳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出生在美国,在女子文理学院上课,她选物理,只因不想当护士,而想当医生,但她却因此被辅导员轻视了一番,改上化学。在化学课堂,因为是独一无二的女生,被其他男生瞧不起,但她最终用自己优异的表现战胜了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喜欢用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让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刮目相看,甚至想让她的妈妈刮目相看。等她去了哈佛上课,遇上了詹姆斯·李,因为他的不同,她和他在一起了。

在当时,美国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认为女性天生软弱,不适合从事很多职业,并且女性最重要的命运和任务便是履行作为妻子和母亲崇高而仁慈的智能。玛丽琳便遭受到了性别歧视,在课堂上不公正的待遇,选择课程时被老师拒绝。因此,在此环境下,她最大的梦想便是与众不同,她希望她和男性一样,她希望自己也能当医生,而不是护士,她希望自己能和男生一样,被他人所尊重。

她把鼻子埋进莉迪亚的头发间,暗自许诺,决不过分纠正她的坐姿、逼她寻找丈夫、打理家务;决不建议女儿从事不适合她的工作,过不属于她的生活;决不让她在听到“医生”的称呼时,只想到男人。她要在余生中一直鼓励女儿,让她做出超越母亲的成就。

在当时那种严重的性别歧视成长的环境下,玛丽琳便希望她的女儿莉迪亚能打破这种环境,希望能做到那些男生能做而女生极少做的事情,她把自己的梦想交给自己的女儿,希望女儿的成就能比自己高,但正是因为爱的太深,对女儿太重的期待,把自己的梦想交给女儿来完成,最后导致女儿崩溃了。

她又用拔苗助长的方式来提拨她的女儿,前期跟的上,但慢慢的问题就出现了,越来越跟不上,开始对自己越来越失望,对父母强迫给自己的压力越来越承不住,最终的结果便是惨案。

就如同现在的父母,从小就给孩子报很多很多的兴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节奏便越搞越快,才小学就学初中的知识了,才初中就学高中的知识,大多是人都是普通人,都不是那种能跨级学知识的天才。虽然父母都是为了孩子,但是请不要以“学这个对你好”而去强迫孩子学习。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身为成年人的詹姆斯和玛丽琳不仅没有解救被困的自己,反而把自己的儿带入囚笼。只有当出了事时,父母才开始来审视自己,反省过去,当了解了真相后,却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表面上看上去很幸福的一家,每天相处在一起,但却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都害怕诉说。

当我们是孩子时:

就要慢慢学会摆脱他人对我们的期待。不要因为父母喜欢这个,我们就去学习这个,不要为了讨好父母,而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

也不用因为害怕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感到失落而隐瞒自己,我们有自己的人生要走,我们有自己的生活要过,我们也能过好属于自己的人生。

不要像文中莉迪亚一样,去迎合父母的想法,不要因为害怕父母而拒绝告诉他们,我们内心的想法

当我们是父母时:

不要强制命令孩子去学习这个,学习那个,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他们不喜欢的。

我们也只是能陪他们走一段路程的人,他们以后的路程还很长,他们也有自己的路要走,也并不能一直按着我们安排的路程。

孩子随着慢慢的成长,思想思维也慢慢有了增长,渐渐的意识到“我”我到底喜欢什么,我到底讨厌什么,我是谁等有了深入的思考。等到了青春期时,孩子们便开始希望自己独立,但现实却又让孩子们难以摆脱父母的控制。因此便会出现叛逆之心,出现你不想什么,我偏要要干什么的想法。

支持孩子们的梦想,鼓励他们勇敢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尊重他们的想法。

莉迪亚的死去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但却无声告白了她的父母,她的父母也终于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渐渐找到了那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自己便是不怕他人的意愿强加到自己身上,敢正视他人对我们的期待,希望我们都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

延伸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