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自主招生,的强基计划招生名额

育儿 2020-01-18 12:26 阅读:82

小伙伴们大家好呀!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经知道啦,今年高考又又又改革了!

1月15日,正式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根据文件,2020年起, 将不再组织自主招生工作,取而代之,是新的 强基计划招生。

很多同学对这个新政策摸不着头脑:

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有什么区别?

强基计划,需要选拔怎样的人才?

名额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

学科竞赛,是否还有必要学?

占比15%的校考内容,啥时开始准备?

......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详细整理了“强基计划”的资料信息,来看看这究竟是个什么政策!

先来看看全网爆红语文名师董腾老师是如何分析“强基计划”新政策!

“强基计划”要点一览

1.清华、北大等36所双一流高校试点强基计划招生。强基计划主要聚焦在数、理、化、生、历史、哲学、古文等相关基础学科相关专业。

2.采取高考成绩85%+高校15%的方式,综合评价录取。

3.每年的4月份报名,高考后6月25日-7月4日之间组织高校。

“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有何区别?

传统的自主招生,通过后可获取10分、20分不等的降分优惠,仍需要考生考到一定分数才可被录取。自主招生本质上,仍然是“唯分数论”。文件里,对强基计划的相关定位,有如下表述:

“坚持育人为本,探索在招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引导中学更加重视学生成长过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育人为本,探索在招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引导中学更加重视学生成长过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所以说,强基计划是综合评价招生的一种类别,是在原来的综评招生模式上做了优化

根据2014年35号文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高考改革正式拉开帷幕,而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关键词,共12个字: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而“综合评价招生”从招生层面来讲,正是这12个字的重要精髓部分。

目前,关于综合评价,有很多种地方叫法或高校叫法,比方说清华北大的“领军计划”“博雅计划”浙江的“三位一体”等。“强基计划”亦可以归类为综合评价招生的大范畴之下。

强基计划一言以蔽之: 双一流等名校招生时,不仅仅看高考成绩,还要通过高考成绩以外的其他选拔素质

“强基计划”需要选拔什么样的人才?

强基计划需要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 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通俗点说,强基计划将选拔两类群体,主体是 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少数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才能或创新能力人才

文件里,有如下表述: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由此可见,“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强基计划里面提高的一个高频词汇。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5年前。2005年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引发学界大思考的问题: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为了回应“钱学森之问”2009年11月,正式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词,正式出现在及各重点高校文件里。

而强基计划,面向的正是“拔尖创新人才”这越来越表明, 面向新世纪,面向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

“强基计划”需要选拔什么样的人才?

在原有的自主招生计划里,会有一个明确的招生名额限制:即不超过招生计划数的5%(清北除外) 而在强基计划里,并没有具体招生名额的限制,根据文件规定:

“高校要与各地门充分沟通协商,统筹考虑国家政策与导向、招生定位和培养要求、各地高考综合改革进程以及中学素质教育推进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在各省(区、市)的强基计划招生名额,并在各省(区、市)的分省计划中安排。”

这里面,至少透露了三点信息:

1 具体的录取专业和名额,理论上不设上限,由高校自己决定。这与此前传闻中“不设招生名额限制”是吻合的。

2 强基计划是分省投放专业和招生名额的,这意味着强基计划是省内竞争!这与以前自主招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自主招生的降分优惠属于所有省份之间竞争,某种意义上讲,自主招生等同于各省份学科竞赛实力大PK。

虽然相较于原来90所自主招生高校,强基计划看起来范围减少了,而实际上,人数却是增多的。这种增加,除了“量”的增加,还有“质”的增加。

传统的自主招生,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很难触及到5%的边界,或者说很难招满符合要求的5%名额,甚至有的高校自主招生已名存实亡。而新模式招生中,不再有名额限制,意味着理论上可以达到100%,90乘以5%对比36乘以100%,这是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

名额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

强基计划的参与者增加, 一方面取决于突破了5%的名额边界,另一方面,于初审-入选-录取等流程规则下的漏斗效应。根据规定:

“对于以高考成绩入围高校考核的,有关高校在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下同)上,按照在生源所在省份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以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确定参加高校考核名单。”

上面这段话,至少包含两个意思:

1“对于以高考成绩入围高校考核的”这意味着,高考成绩是入围初审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而另一个入围指标,很可能是学科竞赛

2 “按照在生源所在省份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以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确定参加高校考核名单”这意味着, 会有N倍于招生计划数的考生,有机会参加高校的校考

这会带来哪些变化?举个简单的例子:清华北大在某省招300人,假设300个名额全部是裸考、统招,理论需要考入前300名(不考虑前300名有人弃报因素)这是1倍的杠杆。

假设清北300个名额全部投入到强基计划里,是否意味着只有前300人才有机会?并不是的!参照录取模式,按照确定入围名额的话,实际上参与录取角逐的会是900人!

是否就意味着,前900名才有机会?同样并不是!有可能第700名觉得自己考清北概率不大或者他更喜欢复旦或浙大,从而选择放弃,这样第901名就有机会…

这些双一流高校,最终会按照多少的入围比例来确定校考名额?目前并未有明确规定,我们可以参考2019年部分高校综合评价入选比例:

浙江大学三位一体(面向浙江)按照确定校考入围名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位一体(面向浙江)按照确定校考入围名额。

东南大学综合评价(面向江苏)按照确定校考入围名额。

山东大学综合评价(面向山东)按照确定校考入围名额。

占比15%的校考内容,啥时开始准备?

根据公布的强基计划选拔流程, 4月份考生开始申请报名,6月底-7月初参加高校的校考,7月中上旬强基计划录取完毕。

强基计划报考流程

留给考生的真正有效备考时间,只有短短的3个月左右,这期间还要参加高考。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根据2019年6月份《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新高考后,不再制定高考大纲,取而代之将会以新课标和高校选才要求为依据。这意味着。

其他几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1、强基计划可以报几个学校?

目前的文件没有明说,但是在文件发布之前,某顶尖高校就透露强基计划只能报一个学校。到时候如果只能报一个学校的话确实限制很大,一定要谨慎择校;如果能报多个学校大家就尽量多报几个,到时候只要校考时间不撞车就都去考呗,最后选一个学校去就行。

2、强基计划没录取会影响高考录取吗?

不会。强基计划的录取在高考普通批次之前,7月5号之前就录完了,这时候大部分省份高考普通批次还没开始填志愿呢,所以就算强基计划落选了,完全不会影响高考后续志愿批次的填报。

3、强基计划会影响综合评价吗?

不会。很多家长看到强基计划的录取模式和综合评价很像,就很担心强基计划会不会也取代了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不是也要取消?

答案是不会。经过采访部分在广东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高校招生负责人,得到的回应是“强基计划的推出,只是涉及原有自主招生政策的变化,并未涉及综合评价等其他招录模式。”

所以大家不用担心,综合评价不会受到强基计划的影响。

4、强基计划校考怎么考?

考试形式可能是笔试、面试、实验操作三种方式中的部分或全部。

虽然明确说明强基计划的综合成绩中高考成绩 至少占85%,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越是顶级的名校校考的比例会设置得越大,高考成绩的比例会越接近85%,为什么呢?因为高考已经拉不开差距了、高考的难度已经满足不了这些学校筛选尖子的需求了,必须通过学校自己出有难度、有深度、有针对性的题来选出自己想要的人才。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专业,校考肯定会和报考的专业挂钩,这样一来竞赛党在校考中就占据了极大的优势,所以竞赛党也不必太悲观,强基计划其实给竞赛党留了很多口子,招生专业的设置、破格录取制度、校考都是对竞赛党有利的!

大家不要小看校考,届时一定要认真准备,越是清北复交等名校,校考越难,大家要有个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