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是一种学术训练不假,学术的路我到底能不能走下去

育儿 2020-01-19 10:45 阅读:75

我应该是同龄人里比较纠结的。我从本科就开始不停纠结于

我适不适合做学术?

我到底喜欢研究什么?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我总是写不出像样的文章?

学术的路我到底能不能走下去?

这些问题。

直到最近,才大概想通。最近也收到一些刚读完香港授课型硕士的同学问我该不该继续读博。我就用这篇文章,就自己的经历,来谈一谈“ 我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和“ 怎么样去调整读文科研究生时候的心态”这两个问题。

01. 想做学术的人,很多是理想主义、有情怀的人,但这一类人可能并不那么适合做学术。

我就是这类人,所以我不觉得我很适合做学术。我之前不管写什么学术论文之前,我都要把相关研究和材料读完,觉得自己形成比较完善和具有新意的认识,才动笔。这样的结果就是快到ddl了,才开始写。草草写就的文章,总是不能令自己满意。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 我都没有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文章的原因。也是后来 我抑郁的很大原因之一

我们系的老师常和我们说。

you are not supposed to write an A paper, but a B-.

我硕士导师和我说过

you are always looking at what you don“t have. But you should look at what you”ve already had and learn to creatively interpret them.

因为理想主义,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可正因为如此有时候写不出很好的文章。 因为想得太多,写得太少。解读材料和写作都是训练的过程,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可以写出很完美的文章呢?就算是读博士,也只是学术圈初来乍到的小晚辈,又干嘛要指望自己一篇文章可以超越那么多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提出颇具启发性的新见解呢?我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是每一篇经过我手的文章都要尽力写,在规定时间内,但求尽力,能够用材料自圆其说就好,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还能够跟学界对话有一些自己的观点,我就觉得很不错了。没有必要和自己过意不去。

另外,我之前对做学术也有误解。我以为做学术一定要”文以载道“我以为一定要追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脑子里时不时还冒出来什么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之类。现在想来,真是中二。

如果说读书是吸收知识,那 做学术可以说是用标准化的语言将知识不断体制化输出的过程,而且还要注重效率。所以才会有人说“想法比较少的人,目标比较明确的人”比较适合读博士。文科研究,因为它形而上且脱离生产实践又很精英主义,比较容易让人误解只有“行路,读万卷书”才能做出好的研究。我觉得对于真正的学者视野开阔、关怀博大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今天的学术体制来说,要保住学术的饭碗和看多少书、思想有多深刻的关系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当然,在我心里永远是有所谓“学术工”和“学者”之间的区别。

2. 不懂就问,千万不要玻璃心。

有一个现象,在国内特别明显。很多同学在讲座结束后问问题,说一长串自己看过什么书,那个书里观点如何深刻,还看过什么书blablabla。结果被问老师一脸懵逼,回一句,“你的问题是什么?”

我现在特别反感这样的表演式提问。我觉得提问应该是不懂才问,而不是去展现你知道多少,看过多少书。也有同学问我申请要不要套词。我没有申请过美国博士,不知道套词效果大不大。但我总觉得,有问题就写去问,没问题生搬硬套总不太好。

我在本科的时候也是看到大佬就想要去混个脸熟的,在听讲座前会读一读他/她的书,没问题也要搞点问题出来去问。我现在越来越觉得那样很尴尬,还不如专心吃Buffet。但真的有问题的时候,我反而不会像本科和硕士的时候那样藏着掖着不敢说,生怕自己的问题不好,被老师批评。我甚至会直接提出来,说这部分我没有听懂,您再给我讲一遍好不好。

其实这个和国内的教育观念有关。我自己在国内和美国读书感受到一种很大的不同是,国内老师对于上课和听讲座的同学的背景知识会有所期待,觉得你应该要有基本的知识储备才来能听课和讲座。而美国老师大都不会这样。 他们明确把prerequisite写在syllabus上,如果没有prerequisite就不会有任何对选课同学背景知识的要求。

比如我上过一门课叫做Lu Xun and Modern China.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说,我想知道一下在座的同学有没有不知道鲁迅的。也就是说,就算之前你连鲁迅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过,你也是可以来上课的。

3. 读博士的目的。

读博士是一种学术训练不假,但很多人或许会忽视, 读博士更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是一条走向更加完善、健全的自我的道路。

我是我们办公室年级最长,但是年龄最小的。除我之外,其他同学都有过工作经历。他们工作过之后,还是觉得自己对学术有兴趣,觉得繁琐的工作不是自己追求的人生方式,所以选择再来学校深造。之前我硕士导师也建议我先去工作,觉得工作过之后才会真的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做学术。我觉得不无道理。所以我现在完全不排斥未来有一天我可能会去找工作,走出书斋,去体验人生不一样的可能。

我之所以会转成硕士,一方面是因为相比人类学,我还是更喜欢历史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不希望在我还没有真的想清楚之前,就被时间推着走。为了毕业,写一篇自己并不真正感兴趣的博士论文,之后为了适应国内的学术制度,写自己不想写的文章,教自己不想教的课。

我觉得在美国两年硕士也好,之后也许会经历的博士生涯也好,不仅是为了让我成为一位 有资质的知识转播者和生产者,更是为了让我 学会如何在巨大压力的环境下里仍然保持高度的创造性和生产力之前有位yale退学博士说做学术是相比其他工作比较容易的事。我实在不敢苟同。我觉得 学术的困难在于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生产新的知识,同时还要传道受业解惑只有能力卓越且心理强大的人才能够堪当此任,而 博士训练就是为此作准备

我硕导也和我说过,you should learn to be relaxed and be productive at the same time. 对我来说,我读博士是为了具有更强的能力,更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人类社会更加深刻和复杂的认知,我觉得就够了。那如果毕业之后我还是找不到教职,我也自信那样的我一定会有能力找到另外的谋生之道。

罗冈丹(来自豆瓣)

延伸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