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烁彻底暴怒了,我打你一下就虐待儿童了

育儿 2020-01-23 13:32 阅读:84

在《欢乐颂》中出演霸道“小包总”的杨烁最近被骂上了热搜。起因是他在节目《一起出发吧》中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短短十几分钟,就让人隔着屏幕感觉到了深深的压抑。

刚开始,父子下车走向公路,因为杨爸爸发现儿子走错了方向,冷冷地抛出一句:“你刚才从哪里走的?走回去!”一脸蒙圈的杨雨辰只好乖乖地按照爸爸的要求重新走了过去。

让这个7岁的小男子汉没想到的是,他走错方向的后果远不止如此,他成功点燃了爸爸坏情绪的导火线,“衣服能挽好吗?”“拉链拉上!”“包背好!”“所有人都在等着你啊!快点!”也不知道孩子做错了什么,惹来杨爸爸一顿吼。

事情并没有结束,刚走两步,杨爸爸又挑上了儿子的毛病,“走路不会走吗?脚尖冲前!”因为杨爸爸认为儿子走路姿势有点内八,再燃怒火。

孩子太小,穿的又是厚重的雨靴,且身处海拔好数千米的高原上,走的还是陡峭的下坡路,面对父亲的怒吼更加走不好了。这下子,杨烁彻底暴怒了,他命令杨雨辰重新跑到起点再走下来…

之后关于拍照、选房子等事情,父子的沟通方式如出一辙,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我们头脑中闪现的一定是这四个字— 暴力沟通。

看过《一起出发吧》我们会认为杨烁对儿子的管教的确欠妥,但和自己孩子的沟通中,我们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现呢?

像这样沟通的话,我们是否也很熟悉?

讽刺(前提:孩子选择的确不妥当)

“这是你自己选的,看你多厉害啊!”

强制:

“才做这么点事,就累了,继续,否则…”

这些我们并非陌生的沟通方式,生活中并不鲜见,只是,这些语言其实都是“暴力”的,不仅会引发孩子,也会引爆我们自己的负面情绪,可惜的是,身陷其中的我们,却很少有所觉察。

这些沟通中,常见的暴力模式,你有吗?

操纵

女友最擅长用这种方式和孩子沟通,她最常说的话是:“你总是这样不听话,心都碎了。”没错,她就是喜欢用示弱来引发孩子的愧疚感,从而操纵孩子,当然,她并不觉得这是“暴力沟通”

当父母把自己放到劣势,习惯示弱时,孩子就会觉得,是自己的行为让父母伤心难过,对父母造成了伤害,遂要对所有事情负责。

比较

同事最喜欢说的是“你看看XX的孩子,怎么就这么让人省心,我姑娘就不行”“人家的孩子”在大多数人的童年中都出现过。丹·格林伯格出版了一本书,名为《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他在书中强调, “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在他看来,“盲目比较”不仅会给我们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影响自己的幸福感,甚至会让我们过上悲惨的生活。不止如此,盲目比较还会蒙蔽了我们对自己的爱意,打击我们的自信心,消耗我们的意志力,让我们陷入不安的情绪里,变得不开心。

同事像许多父母一样,并没有把“比较”视为暴力沟通,很显然,她没有意识到这样盲目的比较会让孩子陷入自卑中。

强制

在《一起出发吧》中,我们看到了杨爸爸对儿子的强制式沟通。走路走得不好,他要求儿子重来,孩子被训斥到哭,他就一脸严肃地威胁他不要再哭。强制式沟通就是这样,暗含着威胁的意味,潜台词就是,你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惩罚。这是强者最常用的沟通手段,而在亲子关系中,毫无疑问父母就是强者,所以, 许多父母的口头禅就是:我是/妈,你不听我的听谁的?他们在暗示孩子,我的职责就是管教你。

借由“强制式”沟通,父母树立起了威严的形象,有些家长甚至觉得就是应该让孩子怕自己,就像杨雨辰一样,采访中直言,不太喜欢爸爸在家,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因为惧怕。

身体暴力

暴力沟通中,最没有隐晦意味的就是对孩子进行身体暴力了。这是最典型的暴力。只是,有时我们因为对它的定义不同,即便对孩子进行了身体暴力,也不肯承认。比如,孩子不听话时,父母盛怒下一巴掌拍在孩子身上,大点的孩子哭喊着说:“你儿童!”这来自孩子内心深处的呐喊,却很可能气乐父母:“我打你一下就儿童了?我打青你了?打坏你了?我打你还不是因为你做得太过分!”

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只想说, 请记得暴力没有理由被原谅!

冷暴力

和实打实的身体暴力相对的是,有些家长会借用“冷暴力”来控制孩子。所谓冷暴力,就是和孩子沟通无果后,不再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简单地说,就是借由“我不管你了,行了吧!”来疏解自己内心的愤怒。甚至,还有些家长希望借着这种“不搭理”孩子,让孩子主动反省自己的错误,殊不知, 这种有意或无意的忽视,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在意自己,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自己是可有可无的。

暴力沟通能起到教育效果吗?

很显然,不会的。

命令的语气、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可以让孩子在当下因为恐惧而变得听话,乖巧,承认所谓的错误,好像达到了家长们想要的结果,殊不知 这不是孩子们甘心情愿接受的,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阴霾,长久挥之不去。

暴力沟通中孩子的表现

生长在暴力沟通家庭中的孩子:

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很容易表现出退缩、自卑、不愿与人交流的行为。

他们会有较多的抑郁、焦虑情绪。

他们无法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个性和自我。

他们不擅于应对学业、不善于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

他们还可以成为暴力沟通模式的传递者。

暴力沟通中父母的表现

父母会因自己的沟通方式而愧疚,觉得自己不会教管孩子。就像许多家长在和孩子进行暴力沟通后,都会有后悔的表现,会自责,正所谓“打在儿身上,痛在娘心里”

可惜的是,因为 乏反思,愧疚不过是一时划过的光亮,沟通方式一定会重蹈覆辙。

如何和孩子沟通,远离这份阴霾呢?

答案很简单,请和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出版了一本神奇的书《非暴力沟通》他借由这种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让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在他看来,这种沟通方式可以 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它包括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观察

观察要求我们不掺杂任何评判、观点、指责地去观察孩子的行为,虽说做到客观的观察并不容易,因为它很容易和评论混为一谈,但为了孩子请努力尝试。

我们打个比方,孩子懒床,观察的结果是:“这孩子上午10点还没起床”如果评论则是这样的:“你这孩子太懒了,总懒床。”

此外,用评论来形容一种现象时,我们还会不自觉地使用:总是、每次都是,或是你永远都…等让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字眼,为了反驳父母对自己的定义,孩子会不停地反驳,比如说:“我昨天就没懒床,很早就起来了”有些父母因为听不进孩子的反驳,不允许权威受到质疑,遂再起冲突。

可见,学会客观的观察和表述孩子的行为,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一定要做好。

感受

和观察容易和评论混为一谈一样,感受则容易和想法混为一谈。当家长们说“我觉得”时,表达的通常不是情绪感受,而是认知想法。

我们再打个比方,孩子乱扔玩具,让你不得不一遍遍收拾。想法是:“我觉得这孩子就是不听话,不自己收拾玩具”而感受是,因为孩子乱扔玩具,增加了你的工作量,你很烦躁。

作为家长,当我们学会表达感受,才能真正找到孩子惹自己生气的源头,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应对。

需要

暴力沟通的背后,隐藏的是父母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打个比方,孩子放学没打招呼就去同学家玩了,父母为此四处寻找。待孩子回家后,父母会愤怒地训斥孩子不打招呼就乱跑。孩子通常会辨解或回击父母。因为孩子不理解,父母发火的背后是担心他的安全。

当父母们不懂得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需要,孩子们也就不能感受到父母愤怒背后对他们深深的担心。和孩子沟通时,父母明确表达出自己的需要,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也可大大减少冲突的发生。

请求

请求是最后一步。请注意,这里说的是请求,不是命令。当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时,总是会把希望他们不要做什么放在前面,而且这种表述通常还是模糊或抽象的。

比如,孩子贪玩,睡得太晚,早上起不来。妈妈生气地说:“看你下次敢不敢这么晚睡了。”如果妈妈可以换个说法表述:“请你告诉妈妈,晚睡对你有好处吗?”反而有助孩子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

这四点是“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原则,别小看这四步计划,它们可是非常具体、有操作性的步骤,只要家长们根据这四个步骤来练习,大家都可以掌握到“非暴力沟通”最基础且有效的技巧,大大改善亲子关系哟!

李小溪,资深媒体人

穿梭在生活、教育等各类专栏中

研讨精彩生活,享受本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