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19年中国的通胀

商业 2020-01-24 20:40 阅读:75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这群“巧妇”就没了“米”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分别占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埃及的西奈半岛。1973年,以埃及与叙利亚为首的伯国家卷土重来,最终在国际斡旋之下,双方停战。

第四次中东战争

伯世界国家吃了暗亏,迁怒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其进行石油制裁。于是,石油价格瞬间从3美元上涨到12美元,4倍的涨幅。

这还不过瘾。

1979年,伊朗爆发国王巴列维以外出治病为名逃去美国,毛拉霍梅尼结束14年生涯,坐着喷气式飞机从巴黎回到德黑兰,其后在伊朗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朗以超音速的速度从现代国家回到中世纪。

伊朗领袖霍梅尼

伊朗什叶派历来与美国不对付,伊朗又是世界重要产业国,世界担心石油供给会出现问题,中东石油价格又涨了一波,达到40美元。

这么一来,就形成一种情形:

西方世界国家的确是一群巧妇,但是“米”石油的价格飞涨,尽管做出来的“饭”美味依旧,价格却不再“美丽”了。

由于石油价格暴涨,西方世界原材料价格上涨,工厂利润空间被大幅吃掉,甚至面临亏本的窘境。

事实上,西方国家做出的“饭”也不那么美味了。上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的红利(包括石油、化工、电气、航空、汽车)已经吃的差不多了,西方经济开始告别高速发展期,再加上油价暴涨,西方世界同时面临“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两大难题,痛苦不堪。

上世纪70年代,美国CPI最高达到15%

西方工业资本的利润变少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腰包不是那么鼓了,说话的口气就缓和多了,变得和蔼了。

整个60年代,美国GDP增速呈下降趋势

正是在70年代,美国主动缓和与中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于是,就有了1972年的访华,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美”之毒药,“苏”之甘饴。

上世纪70、80年代的美苏争霸,在与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争斗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明显处于下风。

石油价格的飞涨,对于苏联这样的产油国是好,苏联只会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在这个时期的美苏争霸,美国明显处于守势。

但是,70年代的美国经济正处于凤凰涅槃期,看似是低点,其实是在深蹲,后期只会跳得更高。而苏联很快吃尽这一波红利,10年后黯然退场。

鉴于自身经济状况,美国做出两个决定。

第一个决定是“产业转移”第二个决定是“信息”

我们先说产业转移。

既然米(石油)贵了,工人的工资也高,工人还不时利用工会组织与资本家斗,干脆把生产线转移出去。

这样的话,自己出技术,让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出人,这样还赚得多一些。

天佑中华!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正好赶上这一波产业转移。

当然,中国能赶上这波产业转移,还真不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们还是有家底的。

家底的核心在于重化工业。

上世纪50年代,中苏还处于蜜月期,苏联对中国有156个援建项目,而援建的重点就在于重化工业。

大家都很清楚,只有重化工业发展起来,才能迅速赶上西方国家。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发力重点在于重化工业,轻工业与农业都要服务于重化工业,为其做出牺牲。

自身有家底,还有那么多来自农村的富裕劳动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中国不用担心失业问题,如果真的失业了,也不会面临生存问题,最起码老家还有一亩三分地,饿不着。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以“代工厂”形式作为起点来实现现代化,这种方法虽然看似原始,工人在工资上也很吃亏,但这却是“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一条捷径。

就拿中国代工的皮带来说。一条皮带在中国生产下线,对方只需要付出9欧元,这9欧元包括工人工资、原材料在内的所有开支,而其零售价却是750欧元。

同时,中国工业崛起之路依托“产业群”

提起产业群,得从谈起。

然而,自1947年开始,全球进入冷战时代,美国需要帮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开始扶持工业发展,财团下属企业如丰田、本田、索尼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二战后,丰田利用欧美技术,迅速发展起来,最终带动汽车超越美国三大车企

7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内没有一滴油的同样面临原材料暴涨的困境,它也要进行产业转移。

很快,在地区建立属于自己的“雁阵”

是雁阵的头雁

产业转移的第一目标为台湾。台湾发展起来之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暴涨、新台币的升值,其产业出口优势锐减,于是把目光转移到祖国大陆。

这样的话,美国—台湾—中国大陆就形成一条产业链。

当然,中国接受产业转移的过程,也没有那么容易。

我们举个例子:

NIKE是美国品牌。起初,NIKE品牌创始人只是鞋企在美国的经销商,顺带帮助对方设计一些流行款式。

后来,鞋企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1972年,美国经销商一怒之下创立了NIKE。

改革开放之后,NIKE也想在中国设厂。当时他们选择跟中国一家国企制鞋厂合作,谁知道生产出来的鞋子,合格率仅仅达到20%,只好不了了之。

90年代,与NIKE合作的台湾企业选择与中国乡镇企业进行合作,才真正把代工厂转移到中国。

也就是说,90年代之后,中国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大,它就相当于一只老鹰,而国家只有大雁,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充当中国的“头鹰”

由于中国产业结构非常完备,无数个中小企业虽然只能生产特定形状的“积木”但是这些积木能够迅速排列组合,拼搭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它就可以把自己的周边国家纳入自己的供应链网络,大家在一起“抱团取暖”而不是把自己的产业链整个转移出去。

于是,中国开始拥有围绕自己的供应链网络。

其实,不止是中低端制造,即使是在高端制造方面,我们也能够看到产业的转移路径。

我们以半导体为例:

工业化以来,很早就进入半导体领域,建立起完备的内存产业生态,成为头雁;韩国通过价格战与国家补贴,在半导体行业的中下游市场实现崛起,屈居第二;台湾通过分工专业化,在芯片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单点突破,居于第三。

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而言,我们只能学习韩国的资本补贴战略与台湾的分工专业化战略,而不能刚开始就想老大的地位,这样不现实。

相比中国,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他们不是实施中国的出口战略发展经济,而是“出口替代战略”这种方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现实却行不通。

拉美国家的想法很简单。先杜绝外来工业进入本国境内,以防击垮本国软弱的民族工业,等到民族工业培养起来之后,再进行国际竞争。

孰不知,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民族工业,永远长不大。

封闭的国内市场相对于开放国际市场而言,工业门类不可能健全,国企的活力肯定严重不足,整个国内市场肯定不健康,这种市场永远不可能培养出来“工业巨人”只能培养出“巨婴”

我们以墨西哥为例。

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墨西哥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发展本国经济,其基本特征就是“政府主导、温室养花”刚开始取得一定成功,时间长了才发现,自己的企业大而不强,一旦与国际市场竞争,立马败下阵来。

而当时农民已经离开自己的土地来到城市,失业之后又不愿意回农村,这就造成社会动荡,横行。

当然,政府保护国内产业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只是你要保护的产业,必须是新兴产业,而不是已经被世界淘汰的产业。

就拿德国来说,第二次工业的时候,德国也没有完全开放自己的市场,而是等到自己的优势产业发展起来之后,才开放。新兴产业放出来之后,就犹如猛虎出笼,所向无敌,德国的工业产值很快就超越英国。

我们再来看一看美国的信息化产业变革。

痛定思痛的美国人,在高油价的逼迫之下,完成了自己的产业变迁。

这样的话,全球就形成一个比较完美的产业闭环。

在这个闭环中,美国发挥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资源国家提供原材料,而中国成为两者之间的中介,发挥制造业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说,印度、越南等国家想要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些国家也遇到中国在1978年的机会。

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246美元,可喜可贺。

当然,中国经济也有自身问题,那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一个国家按照某种模式发展本国经济,等到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其劳动力价格与土地价格都在上涨,而其他没有实现中等收入的国家,总成本依然很低,制造业就会转移到这些国家。

历史上,一些拉美国家,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与东南亚的菲律宾都遭遇过中等收入陷阱。

这些国家进入陷阱的核心原因,在于自己的工业化程度太低,靠卖资源才使老百姓过上好起来。

但是,这种方法不可能长久。一旦大宗商品的价格便宜了,或者资源卖光了,国民经济立马就会出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简单以卖资源发展起来的,而是以工业化作为基础的。并且,中国的工业不仅门类广,而且非常细致,细致到难以被取代。

也就是说,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能够过得很好,那是靠努力,靠汗水换来的,是实打实的发展。所以,大家生活在中国就应该觉得很幸福。你想买的大部分东西,都能够买的到,而且很便宜。当然在中国加油肯定没有在沙特与伊朗便宜,不能这么比

不像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很高,但是购买力却大打折扣。

比方说,A在墨西哥的工资是1万元,你在中国的工资是8000元,但是墨西哥买生活日用品的价格是在中国的2倍,其实他的工资就相当于中国的5000元。

在墨西哥,600毫升的可乐、雪碧、芬达卖8元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基本吃尽中低端产业、基础产业的红利,也就是说,在这些行业中不可能赚大钱了,只能赚些养家糊口的钱,甚至有可能赔钱。

如果想赚大钱,就得在高端产业上发力。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愿意花钱买东西,否则的话,市场上还是那几样东西,家里都有,买来什么用?

就拿手机来说。

如果中国能够自己研发、制造出自己的“苹果”手机,苹果手机价格肯定既便宜又好用,你看老百姓会不会争着买?

老百姓愿意花钱,工厂就愿意开工,工人的工资就会有保证,就会进一步促进消费。这样的话,中国经济就盘活了,自然能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

因此,想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就得发展高端制造,但是发展高端制造就动了美国的奶酪,这几年美国没少找我们麻烦,原因就在于此。

当然,美国也有自己的问题。

截至今天,美国发行国债已经超过23万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到2024年,美国政府一年的举债或许只能偿还所有债务的利息。

尽管相当一部分债务是美联储与美国老百姓买的,但还是太多了。美国老百姓也是人,他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刮过来的。

毕竟,依靠不停举债,扩大开支刺激经济,无异饮鸩止渴。

美国的股市涨的也太高了。

美股标准普尔指数从最低点的666点,到当前的3329点,涨幅达到5倍。

当然,没有说涨的高就必须往下落的道理,这么说是难以服众的。但是,美国的股市上涨是由资金驱动,而非技术驱动,这样的股市一点不健康。

何以得知?

2019年9月17日至10月3日,美联储放水5000亿美元。方法很简单:美国政府发行长期或短期国债,美联储印钞票、买国债。

美联储大放水

2019年12月,美联储又向市场投放5000亿资金,短短3个月,就是1万亿美元的“洪水”

由于美国制造业并没有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美元流出来除了进入美国股市,还会流到海外撸羊毛,谁有那么大的体量来接受这些资金呢?

放眼全球,只有中国。

英国、德国这些老牌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停滞,即使他们实行接近0的利率,甚至是负利率,也难以刺激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工厂的开工欲望。

2019年,德国全年GDP增速为0.6%,创6年来新低,英国GDP增速预期为1.2%左右,为1.3%左右,都很难看吧!

大家只能在存量市场中找饭吃,幸好这些老牌发达国家家底厚,前期依靠殖民没少捞油水,本国经济暂时不会有什么事情。

当前整个全球的经济状况,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相当于龟兔赛跑。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是兔子,中国是乌龟。兔子跑的是快,但是跑着跑着前面遇见一堵翻不过去的墙,只能眼巴巴看着中国一步步的赶上来。

当前美国摆脱危机的唯一方法在于,想办法把自己账面上的财富变成真正的财富,能够满足它需求的国家也只有中国。

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经济状况要好得多。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发达,内地次之,西部落后,我们中低端制造的红利还没有吃完;同时,中国在智能手机与电脑等电子技术产业上与发达经济体抢饭吃;最后,在信息技术产业上,中国也在紧跟美国步伐。

当然,中国也迫切需要产业转型,更需要外来资金支援。

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好这笔资金的话,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否则,我们也有可能被美国撸了羊毛。

同时,中国也要积极应对国内通胀问题。

2019年中国的通胀,“二师兄”占大头,2020年,我们要对石油价格上涨做好预案,以防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2019年12月CPI已经达到4.5%,超越3%的警戒线

这也是中国与伊朗、缅甸一定要处好关系的原因,毕竟中国走西线进口石油,在短期内非常必要。

毕竟,在新能源普及之前,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离不开石油。

总之,2020年对于中国来说,有“危”也有“机”希望天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