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 · 中国网小记者张瑞宁
当前致力于青少年思想健康教育的李开复博士特别强调“同理心”,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与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的“同情心”是一个概念。杜威认为同情心作为一种良好的品质,不单纯是一种情感;它是一种有素养的想象力,使我们能想到人类共同的事情,反抗那些无谓地分裂人们的东西。
当“同情心”或“同理心”这些东西成为一个人天性的一部分时,他就没有了自以为是,没有了居高临下,没有了敌视排斥; 有了理解,有了善良,有了豁达。
“教育即风格之培养”家长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蕴含的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只有前后统一的东西,才能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并稳定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做事的风格。
如果平时孩子不小心磕碰了,家长能很友好地采用善良和豁达的做法处理;可是哪天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你心爱的花瓶,你却忍不住对孩子大发雷霆。
平时总对孩子讲我们要理解别人,可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就责怪孩子“不听话”强行要求孩子听话,而不去细致地体会孩子的感觉—那么你的教育行为就不统一了, 你其实就变成了一个不体谅、不豁达、爱物胜过爱孩子,价值观不统一的家长。
这一瞬间你的情绪表现得那样真实,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 孩子的价值观也被你搞乱了,“风格”也不会完整统一。
我见过一些眼睛里充满敌意的幼儿,他们很容易就会发脾气,做出攻击别人的行为。
有一位妈妈,她一边在嘴里抱怨她的儿子爱打人,告诉孩子“不许打人”一边狠狠地“教训”一张磕了她儿子脑门的桌子;遇到她儿子抓打别的小朋友,她也只是很假地管一管,态度中隐藏着纵容,可能是怕儿子吃亏。
她的儿子上幼儿园后总和小朋友合不来,常打人,弄得老师和家长们都有意见。这个孩子内心可能很想和小朋友玩,但他在玩的过程中处处充满保护自己的意识,唯恐有什么被别人侵犯,大多数情况下以和小朋友闹意见而结束。 所以他总是很孤独。
每当我看到这个孩子又寂寞又敌视的目光,总是对他的未来充满担忧。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1月
-朗读者-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中国网小记者 张瑞宁
座右铭: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
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中国网小记者 出品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孩子
《孩子》讲述的是20岁的布鲁诺和18岁的索尼亚,靠索尼亚的津贴和布鲁诺手下的小偷们生活。索尼亚刚刚生下了两人的孩子吉米,而布鲁诺过惯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只关心钱的日子,他该如何做一个父亲呢?这个新生儿的到来比预料的情况要复杂,布鲁诺很难接受父亲这一新的身份。电影《孩子》再度摘取了金棕榈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