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维持餐”走红 便捷饮食引热议

快报 2024-04-17 18:11 阅读:21

市民刘晓的午餐简单至极:两根香蕉,一袋五谷豆浆。她已坚持此饮食模式一个多月,只为维持身体基本运行。炎炎夏日来临,“减肥”成为许多人的必修课。诸如一个苹果加咖啡,或是煮玉米搭配鸡蛋,抑或洗净一盒生菜,这类便捷的“生命体征维持餐”悄然流行。社交媒体平台如小红书的相关帖子超过6万篇,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亿。

“生命体征维持餐”走红 便捷饮食引热议

“生命体征维持餐”起源于欧美,以冷、素、分量少为特点,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蹿红,与轻食相似,强调生食、少油少盐,简化烹饪过程,虽食材单一,却因方便快捷而受到忙碌的上班族和健身、减肥人群青睐。

电商从业者董毅每周会带三四次玉米、番茄、黄瓜和煮鸡蛋作为午餐,旨在健身增肌。上海市民叶小姐则选择一杯咖啡搭配一盒小番茄作为简餐,既能减少碳水摄入,避免午后困倦,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梁清月依据2022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解释道,居民应摄取谷薯类、蔬果、畜禽鱼蛋奶、大豆和坚果及烹调油盐五大类食物。其中,谷薯类是能量主要来源,成年人每日应摄入谷类200~300克和薯类50~100克,以维持基础代谢。若长期采用“生命体征维持餐”,碳水化合物不足将导致新陈代谢降低,使人精神萎靡、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女性可能面临闭经、脱发、失眠等问题。此外,大脑高度依赖葡萄糖,低碳水饮食可能导致血糖降低,进而损害大脑功能。

梁清月还指出,“生命体征维持餐”中的生食、冷食可能导致维生素缺乏。相较于经过烹饪加工的中式餐饮,生食状态下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不易被吸收,长期食用可能导致维生素缺乏,可通过补充维生素来预防。

针对“生命体征维持餐”碳水化合物少、不易引发困倦的观点,梁清月建议通过调整中式餐饮主食结构来避免饭后犯困。比如增加粗杂粮(如玉米、土豆、紫薯、杂粮饭)的摄入,并采用蒸、煮等低油低盐的烹饪方法。

对于如何构建合理饮食结构,梁清月建议:谷薯类食物种类多样且适量,每日摄入谷类200~300克和薯类50~100克;蔬菜摄入量至少达到成年人每日所需的300克;确保每日摄入鱼、禽、肉、蛋120~200克,并保证奶类、大豆和坚果及油、盐的摄取。

对于有减重需求者,梁清月建议调整用餐顺序,如饭前饮用脱脂或低脂牛奶、温水或蔬菜汤,进餐时先吃肉、再吃菜、最后吃主食,以辅助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