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分治, 这个穆斯林首富若不“加入”, 看印度的地缘环境如何?

快报 2019-12-28 09:32 阅读:61

二战后,没落的大英帝国无力再维系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如果说哪一块地最令英国人割舍不下,肥沃的南亚次大陆一定是首选。不舍归不舍,但还得放手,好在英国人有着几百年丰富的殖民经验,离开一个地方前总是谋略深厚的“留一手”

1947年初,以协调能力见长的接任印度副王兼印度总督,作为末任英属印度的最高长官,当然希望这块即将独立的“海外领地”今后能留在英联邦大家庭。不可谓不卖力,上任后即在两大派别之间展开“协调”然而,统一在民间已无基础,与领袖真纳多次会晤后,一再碰壁的不得不放弃建立一个统一印度联邦的计划。当年,著名的“方案”隆重出炉,英属印度将在两个多月后的8月14日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依据“方案”英属印度被分割成几块:1、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中间大部分,人口近2.3亿;2、巴基斯坦:包括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人口7千万;3、占印度面积40%的500余个王公土邦,人口总计超过8千万,可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也可享有独立地位。乍一看来,英国人依据多数居民的归属的分治方案合情合理,赋予殖民地人民充分的民族自决权利。但长期以来,印度教徒和教徒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居”局面,几百个王公土邦的情况又极为复杂,有的是民众以为主而统治者为印度教徒,有的则相反。

果然,方案公布后,一些地域较广、人口较多的土邦王公对方案将自身置于“不幸的位置”表示失望,希望继续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与英国人感情深厚的土邦还请求以自治领身份留在英联邦内。英国人当然也不希望印度次大陆支离破碎,在的极力游说下,大多数王公土邦都选择加入了印度。而“情况特殊”的北部土邦克什米尔和位于德干高原的海得拉巴邦则归属未定。海得拉巴土邦发布公告,声称在英国丧失对土邦的最高统治权后,自己有权利保持独立地位。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民众以教徒为主,而末任大君为印度教徒,最终,克什米尔“三选一”不成反倒沦为印巴冲突的,直到今天仍“地位未定”而当时的海得拉巴土邦情况刚好相反,这里幅员辽阔,涵盖了印度德干高原的大部分,面积超过21万平方公里,比英格兰和苏格兰加在一起还要大。海得拉巴土邦拥有自己的货币、造币厂、铁路和,绝对是一个富可敌国的“大土豪”然而,海得拉巴土邦近2000万居民大都信奉印度教,而它的统治者却是一位。

此外,海得拉巴土邦的邦主米尔·奥斯曼·阿里汗还是当时的世界首富,这位末代大君主“用旧报纸裹着的那颗钻石比英王的王冠钻石还重”阿里汗拥有大量的珠宝和黄金,在当时估计身价超过2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500亿美元,因此在1937年荣登《美国时代》周刊封面。阿里汗企图凭借自己拥有的财富使海德拉巴成为独立国家或者加入同宗同教的巴基斯坦,英国人撤离后,他宣布拒绝服从新的印度政府,还一度向提出海德拉巴独立的要求。虽然阿里汗对加入巴基斯坦很热衷,但他却面临着诸多障碍,其一,他的2000万臣民都是印度教徒;其二,他所统治的这个内陆国距旁遮普邦那边的新家园足有千里之遥。即使这样,这位首富还是尽最后一搏,被自己的财政大臣“骗走”了700万英镑,加入巴基斯坦的尝试最终还是失败了。

1947年8月14日和15日,一场印巴分家上演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悲剧。在这两天,在这两个地区,居住在印度的教徒逃往巴基斯坦,与之相反,教地区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则逃往印度,大量民众因“强迁”而沦为难民。尤其在旁遮普地区,两派教徒之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冲突报复和互相,保守估计至少有5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1200万人无家可归。经历了一场血流成河的“分家”印巴两国都惊魂未定,特别是新成立的印度,虽然看似占据了南亚次大陆的一大块,但其也深刻意识到自身的地缘环境非常不利。

东西两面被两个巴基斯坦“夹击”北面又面对中印边境和克什米尔地区双重压力,仅有的南方,位于德干高原的最大土邦海德拉巴仍虎视眈眈不肯“归顺”四面受敌的印度人怎能不焦急?在国家的中心部分存在着一个独立的“国中国”成何体统,高瞻远瞩的印度领导人最终拍板:吞并海得拉巴。1948年9月13日,时任印度尼赫鲁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当月18日,印军发起“波罗行动”被誉为“印度的俾斯麦”的帕特尔任行动总指挥。

作为国大党不可或缺的一名领袖,帕特尔曾采取有力的外交劝说众多土邦并入印度,如今作为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副和内政部长,这名“印度的铁男子”又用武力手段“为维护印度统一”做出杰出贡献。很快,富可敌国的土邦被印度军队占领,海得拉巴土邦正式“加入”印度。